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DNV(挪威船級社)近期發布的《中國能源轉型展望》報告揭示了中國能源轉型的巨大成就及其復雜性,并顯示出化石燃料在其能源結構中的持久性特征。報告顯示,中國正以其可再生能源的規模與技術優勢建立自己作為全球綠色能源領導者的地位,盡管化石燃料在2050年在能源結構占比仍將達到40%。
“強烈的政策聚焦和技術創新正在將中國轉變為綠色能源強國。中國的能源轉型有很多值得贊賞的地方,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中國正在可再生能源、儲能和傳輸技術方面努力脫碳和發展清潔技術。中國有潛力繼續加快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進一步推動能源轉型,在2050年之前更接近凈零排放。”DNV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瑞民表示。
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快速脫碳
報告預測,能源獨立是中國能源政策背后的關鍵動力,但僅部分實現。電力部門正在通過用國內來源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來快速脫碳,到2050年,國內生產的煤炭將基本滿足國內需求,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將繼續依賴進口。盡管到2050年,石油消費將從2027年的峰值減半,但其在石化和重型運輸(航空和航運)中的使用將持續,84%的石油使用將通過進口滿足。天然氣消費將保持高位,2050年的消費量略低于2023年的水平,58%的天然氣將需要進口。
在電氣化和能效提升的推動下,中國的能源使用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并到2050年減少20%。2050年,中國將與經合組織太平洋地區競爭世界上電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電力將滿足最終能源需求的47%。能源強度到2035年將下降三分之一,到2050年將比現在的水平減半,達到2.2兆焦/美元。
隨著中國電力結構的轉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將從目前的30%,至2035年達到55%,至2050年達到88%。中國將利用其規模、經驗和出口網絡優勢,協助世界其他地區實現全球可再生能源目標。核電裝機容量的絕對值將增加一倍,但核電在電力生產中的份額仍然很小,到2050年約為5%。
記者注意到,報告還對中國的能源政策和實施進行了全面分析。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規劃、引導能源系統發展向綠色轉型方向發展;財政部發布的《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表明,中國將繼續大力支持轉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標志著中國氫能產業進入了新的增長時代;水電潛力巨大,仍然是中國電力投資的重點。
強大的政策支持反映在綠色技術的快速采用上。中國已經是可再生能源投資的領先者,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將增加五倍以上。2010年,風能只占中國電力發電的1%。然而,政策已經為該行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如今風能已經成為中國在煤炭和水電之后的最大電力來源。2023年風電占總電力供應的9.4%。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能市場。
同樣,2015年,太陽能在電力發電中的比例不到1%,而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今天的5%。到2050年,太陽能和風能將各自貢獻38%的發電量。
中國的能源使用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并在2050年減少20%,這主要由電氣化和能效改進驅動,同時也得益于人口結構的變化,包括預計的1億人口減少。
從2023年中國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這一份額將減少到五分之一。在絕對值上,中國的排放將減少70%,接近實現其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報告還指出,電力和氫能對于中國的脫碳目標至關重要,同時也鞏固了其在清潔技術領域的市場領導地位。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在建筑業、制造業和運輸業等所有主要需求領域的電氣化方面取得巨大進展。中國將在難以實現電氣化的領域使用氫及其衍生物,例如航運和航空以及高熱制造工藝。
“到本世紀中葉,電力、氫及其衍生物將占中國最終能源需求的53%。僅電力在最終需求中的份額就會從目前的25%上升到2050年的47%。中國將成為全球電氣化程度排第二位的地區。”報告預測。
非化石能源發電將主導電力投資
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來,中國積極投資能源基礎設施。在電力需求不斷增長的推動下,這種投資趨勢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下去。對于非化石能源,預計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整個預測期內,都能獲得穩定且有競爭力的融資。
中國的資本成本普遍較低,這是新建發電、電網和天然氣基礎設施等資本密集型項目關鍵成本驅動因素之一。
報告預測,非化石能源發電將主導電力投資發電,有望占據能源部門的大部分投資。到2050年,電力的份額將增加一倍,以滿足約一半的能源需求。203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投資每年將超過1500億美元,到2050年將達到每年2500億美元左右。在全球范圍內,到2030年,中國的太陽能光伏投資將占全球的35%,風電占27%,核電占40%,僅這三個領域的總投資約為1.3萬億美元。
水電在全球具有最大的潛力,一直是中國電力投資的早期目標。未來十年將投資超過3300億美元,新增120GW裝機容量,直到2030年代中期在自然水文的限制下達到約500GW的水電最大潛力。
看好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不少能源企業、投資機構持續加碼。
東方江峽產投總經理李航表示,其所在機構主要圍繞“新型電力系統”的股東集團產業鏈開展投資,其中約有30%數量的項目為光伏技術或裝備;風電、儲能、氫能項目數量也各占近20%。新能源技術的快速迭代中不斷產生新的投資機會,例如在光伏領域,近期比較受關注的是異質結等高效晶硅技術的普及;風電領域變革更多是大型化,以及向海上發展;儲能方面,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未來對于長時儲能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例如抽水蓄能、液流電池等。
對于投資過程中的主要挑戰,李航提醒,受近期IPO收緊等影響,2023年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總金額接近7000億,比2022年下降了23%,與2021年的巔峰時期相比近乎斬半。市場降溫同樣影響到了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投資熱情。
對于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并購,普華永道中國能源與基礎設施并購交易主管合伙人翟黎明坦言,過去很多年的發展以供給側為主,但現在應更加重視需求側的布局,提升全社會用電量中新能源的占比。
“如果需求側不起來,僅僅是供給側的投資,不利于激發社會資本參與能源轉型。過去主導市場的百分之八九十是國家隊來做,但當前有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風電、光伏基礎設施投資,是并購發生相對集中的領域。”翟黎明說。
報告預測,以太陽能、電動汽車、電池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即綠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與核能)行業目前正在推動中國的增長。2023年投資總額將達到8900億美元,同比增長40%,幾乎相當于同年全球化石燃料供應的所有投資。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這一政府投資路線圖將清潔能源技術列為首要任務之一,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