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城棗鄉,春秋茌平。何為「春秋」?一年四季,萬業崢嶸;日居月諸,疊翠流金。
茌平,是一本底蘊厚重、情感鮮活的「鄉村振興」之書。賈寨的棚菜,肖莊的大棗,菜屯的櫻桃,樂平的香瓜,馮屯的蒜薹,胡屯的金針菇,振興的葡萄,溫陳的馬鈴薯,形成了「一鎮一特」「一鄉一產」「一村一品」三足鼎立、產強民富的繁華盛景。這片土地的每一章、每一頁、每一寸、每一字,都持久匯聚著、澎湃著、沐浴著、閃耀著黨的溫暖。
黨建「強」,則鄉村「強」;黨建「活」,則產業「興」;黨建「實」,則農民「富」。
聚焦「農」,強黨建;圍繞「農」,強創新;緊扣「農」,強發展。作為一支扎根、服務、發展于鄉村的基層黨組織,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在服務當地經濟和鄉村產業發展中,全面提升和充分展現黨建共建工作的「六個鏈接力」,既走出去、沉下去、接地氣、鄉情濃、服務實、暖民心,讓黨建的欣榮沃土滋養出更多鄉村振興的碩果。
圖注: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張晉學
黨建共建「走出去」,和美鄉村「產業強」
村鎮銀行的核心優勢、稟賦優勢、先天優勢,到底體現在哪個方面?是什么力量將這些優勢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成為用之不竭、取之不完的可循環的再生能源?答案就是,黨建工作是一切發展工作的最核心。村鎮銀行正是堅持黨的領導,堅守黨的政治屬性,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才在廣袤無垠的“三農“天地之間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發展道路。
作為一支黨的紅色隊伍、金融隊伍、基層隊伍,如何讓黨建工作更好地引領、推動和服務鄉村的全面振興?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通過將黨建工作深度嵌入到各項發展和環節之中的同時,并主題多樣、舉措靈活、戰略清晰地開展各項黨建共建工作,不斷激發自身的內在潛力和活力,在發展之中破解困難、突破瓶頸,時刻保持踔厲奮發的姿態,向農而行。
“通過開展黨建工作自身發展變強的同時,還要堅定不移推動黨建工作走出去,只有將黨建工作服務鄉村產業的發展,讓黨建工作在鄉村找到用武之地,才能讓黨與老百姓時刻保持最緊密、最親密的關系。黨只有在人民心中久久生根,才能永遠健康、茁壯、蓬勃的發展下去,成為人民最大的依靠。”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張晉學介紹說道。
為了更好地推動金融黨建在鄉村生根,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與馮官屯鎮業官屯村建立了黨建共建關系。自建立共建關系以來,雙方不僅在黨建工作上加強各項活動的開展,更在鄉村產業發展上加強互動和聯動,為該村的產業發展增添黨建的「根」、普惠的「葉」、人才的「莖」,服務的「水」,讓每一筆信貸資金帶著黨的溫暖,流向每一寸土地,送到廣大農戶的心中和手中。
再次來到業官屯村,這個420多戶、1400多人的小村莊,現已發展成為占地600畝、80個智慧化蔬菜大棚的「產業強村」。該村在棚菜發展上持續走生態化種植之路,開展工蜂授粉、有機培育等,種出的蔬菜更為保留了原始口感,營養更豐富,食用更健康。
截至目前,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已在該村累計開展「產業授信」15筆、金額280萬元。在金融黨建的助力下,這個古時屯兵御馬的「小村莊」,不僅成為了擁有更多黨建底蘊和活力的「和美鄉村」,還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產業「富裕村」。
黨建共建「沉下去」,產業新村「幸福來」
黨建工作,離不開一個“勤”字。作為村鎮銀行,如何推動黨建工作「沉下去」,沉到老百姓最急迫、最急需、最期盼的地方去?
也許,勤勞樸實的清潔工,對于村鎮銀行而言就是一個很好地啟發和示例。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沉穩的身姿、以及滾燙的汗水,將一條條道路清掃的錚明瓦亮,掃出了一種「汗水為民、甘心為民、清潔為民」的博大情懷。
哪里最需要金融黨建?村鎮銀行的干部員工應該也要懷有清潔工一樣的熱枕和質樸,時常深入到所在的街道、村莊尤其是地域偏遠、產業落后等類型的村莊,睜大眼睛、俯下身子、張開嘴巴,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問一問、記一記、想一想,找到一些能夠因地制宜助力鄉村發展的金點子、好辦法和新舉措,為鄉村的產業發展掃除一切障礙和困難。
金融黨建「沉下去」,鄉村發展「加速度」。鄉村產業發展不僅需要金融黨建幫其「扶上馬」,還需要「送一程」,以及給予長久的后盾支持和持久呵護。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在與當地三樓村建立了黨建共建關系后,如何幫助三樓村更穩、更快、更良性、更多元的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和生態化發展,更成為了該行黨建的首要工作。不僅在棚菜種植上,向該村提供建設規劃的「好建議」,還為大棚的功能化建造提供「好主意」,真真切切,扎扎實實,將黨建工作落在鄉村、想在鄉村、干在鄉村。
通過開展一系列黨建工作,截至目前,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在三樓村累計開展「產業授信」27筆、金額450萬元,助力該村形成了占地300畝、30個智慧化大棚的建設和發展規模。一個個蔬菜大棚成為了「搖錢樹」,村民們的生活更加綠色「美」、生態「香」、產業「甜」。
黨建共建「接地氣」,棚菜種植「穩致富」
鄉村發展產業,就像原來的「要致富、先修路」一樣,必須首先為產業的發展「修好路、架好橋」。
金融黨建的最大優勢,就是為鄉村的產業發展「修路、架橋」,更善于把廣大農民的辦法轉化為自身的辦法,讓黨建工作開展起來更為「接地氣」。
三樓村棚菜產業種植帶頭人李興隆,靠著在北京工地上開鏟車,以及回到家鄉販運鴨糞多年辛苦積攢的積蓄,于2016年至2018年間先后建起了6個智慧化蔬菜大棚,陸續投入資金140多萬元。由于資金的短缺,李興隆在產業發展上一直磕磕絆絆、困難重重。
2020年5月,得知李興隆在產業發展上遇到的困境后,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微小一隊團隊長劉洋,第一時間對他的經營情況展開貸前走訪,并根據蔬菜的種植期、采摘期等季節性用款情況,為他量身定制了多套信貸服務方案,不僅額度充足,還款方式靈活,授信期限更符合他當前發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緩釋和解決了他在資金短缺上的困難。有了充足的信貸資金,李興隆的產業發展迅速進入上升期,棚菜收入更是大幅增加。
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為李興隆量身定制信貸服務方案的消息,迅速在三樓村傳開,很多農戶在李興隆這個關鍵人的帶動效應下,紛紛貸到了自己心滿意足的「訂制貸」。這種「接地氣式」的金融服務,更為深受種植戶們的樂見和喜愛。
據了解,一個智慧化蔬菜大棚,年凈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以上。在李興隆這位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下,三樓村的生態蔬菜成為了北京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放心采購的「菜籃子」。
黨建共建「鄉情濃」,特色發展「路子廣」
賈寨鎮耿店村,享有「魯西小壽光」之美譽。走進該村,一排排、一個個、一座座統籌劃一、琳瑯滿目、構造優美的蔬菜大棚,不僅建設標準高、技術含量高、種植產量高,更為經濟效益高,為茌平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子」。
在蔬菜產業的帶動下,賈寨鎮的傳統農業,也走出了一條「小田」變「大田」、「低產」變「高產」、「基本農田」變「高標準良田」的特色化發展之路。
從事十多年小麥、玉米等糧食收購的農戶李振軍,更是全程見證了小麥、玉米等糧食的連年增產、增收與增效。
“因為我們這里都是沙土地,土質結構比較松散,農作物灌溉用水不太便利,農作物的產量一直難有很大的提升。早些年,每畝農田,小麥產量最高達到過900多斤,最低產過500多斤。”農戶李振軍介紹說道。
鄉村巨變,重在農業。賈寨鎮歷屆政府以及各部門均把農業發展放在心坎上,一心「改變農、提高產、增加效」,致力讓廣大農民在「農」字上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充分用好每一寸耕地,種好、管好、打好、收好每一粒糧食,讓賈寨鎮成為茌平區打造農業現代化生態品牌的「金袋子」「面袋子」和「糧袋子」。
在「農」字上一直深耕細作的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更把金融服務的戰略重心放在了農田增產、發展特色產業的各個方面和層面,為賈寨鎮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助力,更與賈寨鎮以及各新村建立了緊密牢固的黨建共建關系,不斷為產業的發展「融智、融情、融鏈」。
得知李振軍糧食收儲資金不足時,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客戶經理林敏迅速為其辦理了一筆「鄉情貸」,幫其解決了實際困難。
據了解,該行還在農田流轉、產業化種植等方面,持續加大信貸資金投放,為賈寨鎮的農業發展注入更多金融新動能。“現在,鎮政府在田邊打了深水井,農田灌溉更方便。鎮政府把關的種子,農民種起來更安心。這些年,小麥、玉米等主產糧,連年增產,最高的畝產可以達到1200多斤。”農戶李振軍介紹說道。
在黨建工作的引領和驅動下,賈寨鎮在特色產業發展上探索出更多高效、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截至目前,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已在賈寨鎮投放各項貸款51筆、金額達1100多萬元。一粒粒普惠的「小種子」,種出了農民增收的「金融糧」。
黨建共建「服務實」,產業插上「新翅膀」
菜屯鎮,是茌平區的「國有林場」,這里更是國內最大的木皮集散基地。一張張原生態的木皮,被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家具以及木制品,裝扮著、陪伴著、溫馨著廣大百姓的家。
正是木皮產業的產業化發展,也進一步帶動了該鎮櫻桃、西瓜等農產品的生態化發展。由于菜屯鎮獨特的沙土地,以及干旱的氣候,種植出的櫻桃、西瓜等「果盤子」農產品,甜度特別高,口感特別甜,市場銷售以及占有率特別高。
打造「綠色菜屯」,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致力于將菜屯鎮打造成為綠色產業、綠色普惠、綠色服務、綠色金融的特色鎮,并與菜屯鎮以及各新村建立了以發展「綠色農業」和「綠色產業」為橋梁的黨建共建關系。
為綠色木皮,插上生態的翅膀、金融的羽翼。一張張木皮,背后連接著廣大農戶的幸福生活,更創造著巨大的就業用量和空間。很多家庭困難、勞動力下降、年齡偏大,以及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都能不出村、不出鎮就能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信貸政策的支持下,大黃村書記黃訓昆的木宵加工場,年販運量達到了6萬多噸,成為了菜屯鎮木宵販運量最大的加工場之一。
菜屯鎮距離茌平縣城約為40公里,驅車大概需要用時70分鐘。鑒于菜屯鎮廣大農戶用款急、用款頻次高、用款較為集中等特點,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向該鎮派遣了一支5人的微小專營團隊,長期駐扎在該鎮,只要農戶一個電話,就能在15分鐘以內提供上門服務。
也正是在黨建共建的深度融合之下,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在菜屯鎮的各項貸款投放做到了產業支持更精準、信息掌握更全面、目標客群更明確、信貸資金投放更快速,各項金融服務更為做到了「務實+連續+管用」。截至目前,已在該鎮累計投放各項貸款超150筆、金額達4000多萬元。該鎮各村莊在黨建共建的助力下,各項產業更為實現「騰飛發展」。
黨建共建「暖民心」,勤勞致富「底氣足」
“原來的時候,由于資金不足,往往會停產很長時間。資金回籠后,才會接著干。生產上的短短續續,在很多時候生產出的木皮,趕不上一個好行情。辛辛苦苦忙一年,多是賠得多、掙得少。”木皮加工農戶劉為章道出了壓在心口多年的「惱心事」。
憨厚老實的劉為章,曾經長期以收木頭、樹疙瘩為生。常年風里來、雨里去,讓他吃盡了苦頭。2008年,他看到木皮加工的利潤比較大,便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投入到木皮加工之中。雖說木皮加工輕松一些,面子上風光一些,即便大賬記清楚、小賬算明白、資金盤算好,但稍有不謹慎,或者木頭收購的價格過高,就會導致鏇出的木皮賣出時賠錢。
2023年3月,得知劉為章的木皮廠因資金短缺,在生產加工上時常斷斷續續后,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客戶經理路百惠主動向其展開「送貸上門」,為其講解黨建共建服務鄉村振興的信貸政策,把每一項政策向他講清楚、講明白、講全面,細致貼心的金融服務,令他十分感動。
有了充足的信貸資金,劉為章開著陪伴他多年的三輪車,整日向周邊省份或地域跑,不僅能夠收到優質的木頭,還能鏇出質量上等的木皮。木皮賣的越好,他的干勁就越大。“掙錢的生意誰會撂挑子啊!有了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的支持,我們這些加工戶們在勤勞致富上更加有了底氣。”農戶劉為章介紹說道。
暖是「黨建的暖」,暖是「普惠的暖」,暖是「暖心的暖」,暖出了鄉村「大產業」,更暖出了剪不斷、扯不斷、更深厚的「金融情」「鄉村情」和「農民情」。
截至目前,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在全區范圍內累計投放各項貸款34.19億元,其中涉農貸款占比達到90%以上,先后獲評全國服務三農與小微企業優秀村鎮銀行、金融創新優秀單位等殊榮。
黨建「鋪路」,普惠「架橋」;村居寫發展,金融傳真情。茌平滬農商村鎮銀行將在各鄉鎮和村居扎實做好黨建共建工作,為鄉村的發展創造「新活力」,為產業的創新注入「新思想」,為廣大百姓的美好生活增添更多的果香、花香和糧香。讓黨建共建不僅牢固「鏈接好」鄉村產業,更牢固「鏈接好」黨與廣大百姓的心,心手相牽,共筑偉大的強農夢、復興夢和中國夢。(許慶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