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如何包羅萬象,如何高瞻遠矚,都繞不開一個問題——他們要通過怎樣的工具和方式才能實現既定目標。答案就是,只有立足于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共性需求,針對不同制造行業不同特性形成的系統解決方案,才是充實、提升、重塑制造業競爭力的核心重“器”和關鍵利“器”。站在我國積極推進“互聯網+”制造業,著力構建新型工業體系的角度來看,亦為如此。
提升系統解決方案 提供能力的重大現實意義
把握智能制造全球競爭主導權。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核心,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則是競爭核心的核心。德國和美國對各自的智能制造發展戰略不遺余力地進行推廣,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西門子、SAP、GE等跨國企業對其跨行業、全鏈條、綜合性的系統解決方案的推廣,以搶占當前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產業生態系統重構進程中的主導權。如西門子的SiemensPLMSoftware平臺創建并管理了全球48%以上的三維數據;GE的Predix系統面向全球企業開放,計劃打造為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安卓系統。
破解國內制造業當前發展困局。發達國家推動“再工業化”戰略引發的高端制造業回流,以及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中低端制造業分流,使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愈益沉重的雙重壓力,亟待形成實踐意義突出、可行性高、示范效應顯著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重塑產業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已有部分行業出現此類趨勢:如青島軟控提供橡膠輪胎行業智能工廠“交鑰匙工程”,促使我國橡膠輪胎行業大幅提升整體競爭優勢。深圳雷柏科技打造電子信息制造業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推動鍵盤、鼠標、遙控器、導航儀等勞動密集型電子制造行業智能化轉型。
開辟國內智能制造相關企業“藍海”市場。作為制造業規模全球占比達20%、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貿易七分之一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需求。面對尚未被跨國企業完全開發的新興市場,國內已有一批企業踴躍行動。沈陽新松機器人依托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裝配型搬運機器人,為制造企業用戶提供智能化立體倉庫建設方案。阿里推出“淘工廠”業務,通過線下工廠數據化、工廠產能商品化的模式,從提供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演進為提供用戶深度參與、供應鏈高度協同、迭代式創新的制造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
系統解決方案 提供能力的主要實現路徑
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是圍繞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需求,以打造行業智能制造系統(CPS)為核心,以實現人、設備、產品、服務等制造業要素和資源的相互識別、實時交互、信息集成為導向,以用戶功能、產品形態和供給模式可持續演進為特性,依托于軟硬件產品及系統提供的一體化、柔性化、定制化服務。當前在國內包括以下五種主要實現路徑:
一是行業配套廠商的業務延伸和水平提升。配套廠商依托較突出的研發及加工制造能力,向用戶企業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領域延伸業務,從零部件供應商演進為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青島軟控從提供橡膠輪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軟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輔機、加工設備等硬件產品,再發展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無錫貝斯特從提供汽車關鍵零部件發展為提供汽車行業智能工廠建設的系統解決方案。
二是專業信息技術廠商聯合創新。若干家IT廠商協同創新服務模式與產品形態,聯合打造符合用戶企業需求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北京數碼大方與北京市計算中心共建工業云平臺,提供覆蓋生產制造多環節的在線云服務。
三是大型制造企業的信息技術服務部門剝離重組。大型制造企業信息化部門獨立組建公司,從內部機構轉化為面向市場、盈虧自負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徐工信息前身是徐工集團的信息化管理部,擁有76項軟件著作權和近200人的員工團隊,目前客戶包括三星重工、濰柴動力、陜鼓動力等國內外知名裝備制造企業。
四是裝備制造企業的戰略轉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設備深度融合,加速推動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戰略轉型。沈陽機床集團打造機床互聯網,將機床加工的設計、制造、服務、供應鏈、用戶等環節集成到云端,通過對加工制造過程的監測和追溯,實現了智能機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是制造企業鞏固競爭優勢的業務拓展。率先采用數控機床等智能化設備的制造企業開始拓展系統解決方案業務,以鞏固先發優勢。廣東長盈精密設立專業的智能制造裝備及解決方案子公司,進一步支撐自身的智能化轉型和無人工廠建設。
提升系統解決方案 提供能力的措施建議
融入國家相關頂層設計,統籌理念創新、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以技術為先導,以服務為支撐,以應用為牽引,牢牢把握安全可控命脈,突出使命感、責任感,持續強化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
一是組織開展行業系統解決方案試點示范。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應用為核心,聚焦制造關鍵環節,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和行業,遴選一批在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智能供應鏈、制造新模式領域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行業系統解決方案試點企業,不斷提煉和總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開展行業示范和應用推廣。
二是鼓勵支持企業圍繞系統解決方案協同創新。依托工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專項等既有財政資金,研究設立運作機制更為市場化、參與主體更為多元化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投資基金,支持和引導制造企業、解決方案企業、互聯網企業之間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圍繞物理仿真、工業傳感、人機交互、系統架構、敏捷網絡等核心環節,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
三是加強信息物理系統(CPS)測證平臺建設。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業,圍繞重點行業,建立行業CPS綜合驗證能力的實驗床,開展關鍵技術、網絡、平臺、應用環境的兼容適配、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測試驗證。支持第三方機構建立CPS安全測試評估平臺,測試評估CPS關鍵軟件、傳感器、移動終端設備、工業網絡等的安全性能。
相關報道
勾勒中國制造新版圖 智能制造成地方“搶手貨”
周 慧
產業體系的更新、產業布局的變革、產業目標的變化,這些都在2016年的地方兩會中頻繁體現。
全球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國內制造業受制于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環境。國內外機遇疊加,或為地方制造業升級注入新動力,其中,創新驅動已成為各地制造業升級轉型的“萬能鑰匙”。
制造業強,則區域興。
在2016年地方兩會中,重視制造業發展,尤其是一線城市上海,重提重視制造業發展,成為今年地方兩會的新風向。
從兩會期間各地攤出的智能制造園區、智能工廠的規模目標來看,新一輪中國制造發力的重點即為智能制造。而在地方簇擁布局智能制造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新一輪產能過剩,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如何融合,將是2016年的重要命題。
經濟結構“新風向”:重提制造業比重
據了解,在上海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審議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下稱《草案》)中,重提出制造業目標。
《草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而這一目標的設置,主要是城市避免產業的空心化。
地方兩會中,上海屬為數不多的在經濟結構中,對制造業比重提出具體目標。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紡織控股集團總裁朱勇表示,上海未來在制造業上的布局也將有結構性的調整,污染、低效的企業將比較快地遷出上海,而先進制造業將是未來上海制造業的重頭。
而一位上海市政協委員提到,目前上海制造業仍面臨3大短板:一是科研創新能力不足,量夠質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二是資源環境制約,三是全社會創新協同或者產業發展協同意識不強。該委員表示,制造業大有作為,但同時要及時修補短板。
當下上海再提保持制造業比重,或是地方產業布局的“新風向”。
“北京和上海都發展服務業去了,我們還天天盯著制造業。”一些二線城以北京、上海為標桿,批判當地官員反復強調“工業倍增”制的邏輯。
據統計,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出臺地方制造行動計劃,其中湖北、安徽均就制造業布局提出具體目標。以湖北為例,該省提出到2020年湖北制造業總量要進入全國前6位,到2025年爭取進入全國制造強省第一梯隊。
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成為“搶手貨”
在要素驅動馬力不足之下,智能制造已成各地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救命稻草”。
據了解,已召開的地方兩會中,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重慶、天津、上海均提到智能制造的相關布局。
其中,機器人產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高端制造業更是搶手貨,成為地方布局制造業的必占高地。
比如上海提出要發展以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3D打印、智能控制系統、智能集成服務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
河北省工信廳廳長鄒平在當地兩會期間表示,未來5年河北要建成1500個智能工廠、車間。江蘇的目標則是,到2025年,建成1000個智能工廠(車間);研制并應用1000個首臺套重大裝備,其中50%以上填補國內空白。
地方智能制造“糾偏”
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的大政策背景下,新一輪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主要內容,被定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進入工業領域。
2015年至今,地方政府關于智能制造的行動,多集中在建園區和招商上。某省會城市一位招商局科員稱,有個不怎么看好的項目,因為提到了工業4.0,領導親自過問。
湖北當地一位汽車產業辦官員表示,一方面地方制造業企業,生存艱難,無暇顧及“新概念”;另一方面所謂的互聯網、大數據產業在地方并無產業基礎,招來的企業質量層次不齊。
另外一個爭議的問題,中國制造業該如何升級。以地方兩會為例,多地提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騰籠換鳥。
有學者提出,傳統產業活動是構成經濟活動的主要部分。在信息技術進入工業領域時,互聯網只應該成為一種技術手段,主導中國制造業創新升級的,應該還是傳統的工業企業。
在這一輪的全國智能制造大布局年,地方政府和企業將怎么走,或是中國經濟轉型最重要的一個命題。
“十三五”是我國工業制造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開啟中國制造的升級之路,成為國家層面的重要課題。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兩大戰略首度聯袂亮相,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制造產業轉型定調。“中國制造+互聯網”的發展,將孕育更多高質量增長點,但如何克服互聯網和智能制造跨界融合隱藏的風險也是一大考驗。(資料圖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