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再制造是指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設備和材料對舊件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或超過原型新品的生產過程。和制造新品相比,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可以說是既綠色,又實惠。我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就提出,實現再制造產業產值達2000億元。再制造和人們常說的翻新、維修、改裝有什么本質區別?現在離2000億元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8%VS70%
中國再制造產品任重而道遠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一家企業從2010年開始進行重型裝備的維修和再制造。在這里,不同磨損程度的舊件將在車間里進行徹底改頭換面。
一款用于軋鋼車間的軋輥,一般兩到三個月就需要更換。他們給產品表面熔覆一層材料后,產品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到一年到一年半。
這家企業是冶金行業裝備制造領域里最早開始產品制造和再制造服務一體化的企業之一。目前,這家工廠已經具備了4500臺(套)再制造產品的能力。但是這家企業的負責人最發愁的是這個新興行業缺少行業標準。
沒有行業標準讓企業無所適從,有了行業標準產業發展就能一帆風順嗎?河北河間是我國北方唯一的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是這里的特色之一。雖說這已經是再制造產業中標準化最高的領域,但記者發現,在這里消費者對再制造的接受度并不算高。
在一家汽修廠,一位車主在權衡之后,還是在原裝件和再制造零件中選擇了原裝件。對于翻新件,他心里沒底。
河間再制造汽車起動機、發電機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0%以上,年產量達1400多萬臺。但即便是在這個國家級的產業示范基地,向客戶解釋清楚再制造和“修補”“翻新”“改裝”之間的區別,依然是企業的必修課。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規范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明確指出:再制造企業應對所生產銷售的再制造產品提供不低于原型新品的質量保證和售后服務。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再制造產業的重要構成。歐美等國再制造產品在汽車售后市場占比均超過70%,與此同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5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產值占售后維修市場產值的比例只約為8%。中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流通渠道存在卡點
再制造企業“等米下鍋”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再制造產品除了銷售端接受度不樂觀。在生產端,原料也往往被“卡住了脖子”。
河間市一家最大的再制造企業之一,也受到原料短缺難題的困擾。每天他們收上來的舊件只有一部分可以使用。
河北長立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總經理 侯歡:符合使用要求的占他們給我們總量的40%左右,大部分還是不能被利用的。
但就在侯歡“愁米下鍋”的時候,韓寶剛卻在為自家庫房里長期堆放的舊件頭疼。韓寶剛經營的汽修廠,每隔一段時間就積壓一堆修車換下來的廢棄舊件。沒人來收的時候只能按照危廢品的保存方式獨立、密閉存放。
因為缺少專業高效的流通渠道,高質量的舊件沒去處,再制造企業“吃不飽”、拿到的舊件品質沒有保障,困擾著再制造產業中眾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偉看來,這也是制約整個產業發展的堵點之一。
讓再制造商有好貨可買,不僅要打通渠道,在侯歡看來,還需要破解交易中的開票難題。他表示,一般的生產企業在出售產品時需要按照16%的稅率繳納增值稅,但再制造行業收購舊件時往往無法獲得增值稅發票,直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2024年3月13日,國務院發布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方案共涵蓋20項重點任務,其中 “反向開票”備受關注。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電子商務所所長 杜國臣:這可以說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信號,在逆向物流體系和舊件回收體系當中第一次提出了可以反向開票的問題,直擊行業痛點堵點。對于這個政策大家都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如果能得到順利實施落地,我想對于這個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促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