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工作會議日前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邵旭軍、江蘇省副省長史和平、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出席會議。
楊學山指出,要把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推進信息化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實現工業通信業平穩發展,是今年的主要工作。對于電子信息產業來說,就是要全面落實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把穩增長、調結構放在突出位置。
千方百計穩增長
楊學山指出,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穩增長的目標,就需要電子制造業保增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快增長。
我國電子制造業受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自2011年9月份后月度出口增速已連續低于10%,增速不斷放緩。同時,內銷產值占總量比仍不足50%。家電下鄉等刺激內需政策效應逐步減弱,而潛在的市場需求尚在培育之中,這使得內需增長短期內不足以彌補出口增速趨緩的缺口。
與此同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內需帶動特征明顯,去年國家出臺了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使產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11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84萬億元,增速達32.4%,超過同期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今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要在“十二五”良好開局的基礎上再創新高,繼續保持快增長,為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穩增長做出更大貢獻。
楊學山強調,“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2.4%左右,到2015年超過14萬億元,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過10萬億元,軟件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4.5%以上,到2015年突破4萬億元。
齊心協力調結構
楊學山指出,“十二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要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升以創新能力和創造高附加價值為代表的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題,實現從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高端需求到全面支撐國家信息化建設、滿足信息安全需求的轉變,逐步擺脫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楊學山強調,轉方式、調結構,要以創新為抓手,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調整產業區域布局,提升產業整體效率;調整市場結構,進一步穩定傳統的發達國家市場,大力拓展新興國際市場,不斷提升國內市場的比重,滿足各個領域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十二五”期間結構調整的指標為軟件業務收入占電子信息產業總規模的比重提高到28.6%(2010年為16.7%);電子信息制造業中的戰略性新興領域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5%;信息技術服務收入超過2.5萬億元,占軟件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60%。
著力提升四大能力
楊學山說,對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存在的問題一直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即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只有一地燦燦發光的珍珠,卻沒有項鏈。我們一定要把珍珠串成項鏈,為此,要提升以下四方面能力。
不斷提升建設和運行維護安全可靠黨政軍信息系統和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統的技術支撐能力。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要大力推廣安全可靠軟硬件應用,提高軟硬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和質量,增強系統整體集成應用和協同運行水平,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力爭在3~5年內,形成關鍵軟硬件配套能力,初步實現建設安全可靠重要信息系統的全面技術支撐能力。
不斷提升滿足建設信息化部隊的技術支撐能力。建設信息化部隊是當前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任務,要根據部隊的需要,抓緊研發和產業化,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提供技術支撐。
不斷提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需求的技術支撐能力。一方面,要通過產品數字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服務信息化,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撐工業轉型升級,同時,繼續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軟件業的發展,為經濟結構調整做出實際貢獻;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社會發展現代化,提升支撐社會管理進步、改善民生的信息技術和產業支撐服務能力。
不斷提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突破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自身的快速發展;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產業融合性、滲透性強等特征,不斷提升對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楊學山還強調,電子信息產業要將培育大企業作為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制造業要形成5~8家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努力培育銷售收入過5000億元的大企業;軟件業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軟件企業,產生3~5個千億級企業。
作者:wy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