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分布式能源的推進、電動汽車的推廣、儲能系統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儲能產業這一能源變革的支持技術和關鍵環節的發展。日前,在儲能國際峰會2016暨中國儲能及微電網應用技術展覽會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張靜認為,雖然我國能源互聯網正處于起步階段,但儲能在能源互聯網的框架下已不再局限于電力存儲技術,儲氫、儲熱和天然氣存儲等技術都將納入進來,未來儲能領域將涌現出更多的商業模式。
全球儲能迎來發展機遇 當前,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全球儲能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6》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累計運行儲能項目(不含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和儲熱)327個,裝機規模達946.8MW。
2010年至2015年,全球累計裝機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18%,累計項目數量的年復合增長率40%。從區域分布上看,美國依舊占據裝機第一的位置,截至2015年底,美國累計裝機規模為426.4MW。自2014年起,美國就開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儲能裝機第一大國,其次是日本和中國,占比分別為33%和11%。2013年至2015年,歐洲是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年復合增長率為115%。從技術分布上看,鋰離子電池無論在運行項目中還是在建、規劃項目中,均占據裝機第一的位置,累計裝機規模分別為356.7MW和2.2GW,特別是在建、規劃項目中的鋰離子電池累計裝機超過其在運行項目中的六倍。
從應用分布上看,可再生能源并網領域的累計裝機規模占比最大,為43%,2013年至2015年,調頻輔助服務是增速最快的應用領域,年復合增長率為31%,分布式發電及微網領域則在項目數量上占據第一的位置,占比接近總裝機的60%。從廠商格局上看,2015年分別有44家儲能技術廠商、12家PCS廠商和34家系統集成商部署了儲能項目(包含投運、在建、規劃中的項目)。其中,儲能技術廠商分別來自全球10個國家,涉及9種儲能技術。裝機規模top10的廠商中,共有7家廠商來自亞洲,特別是日韓廠商,表現搶眼,分別占據了排名的前5位,比亞迪是惟一一家入圍全球前十名的中國廠商。
從投融資情況上看,截至2015年底,全球共有17家公司通過融資、出售債券/股權等形式,完成融資或被收購,金額總計10.2億美元,相比2014年增長了155%。從政府項目資助情況上看,截至2015年底,全球政府機構對各類與儲能相關的項目支持資金總計20.4億美元,其中美國是資金支持總額最多、出資的政府機構最多、項目支持領域最廣的國家,共有聯邦政府下屬的2個機構以及5個州的政府下屬機構,提供了共計12.8億美元的資金。
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太陽能及燃料電池總經理李衛春指出,放眼全球,從2020年的加州計劃到德國光伏加儲能的補貼,包括2015年澳洲PV加光伏的補貼政策、日本SI對儲能補貼和政策的推動,都對儲能技術發展和市場應用起到推動作用。
我國儲能產業將快速增長
儲能作為新一輪能源變革的支撐技術和關鍵環節,在國家政策層面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2016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下發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將“先進儲能技術創新”作為重點任務。雖然我國新能源行業挑戰依然艱巨,經濟持續下行、補貼落實滯后、產業鏈現金流短缺、分布式光伏發展遲滯、電力的市場機制還未形成,儲能產業正處于技術、應用和市場機制都有待進一步創新、突破的膠著時期,但儲能產業最艱苦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3年,儲能行業必將迎來行業發展的快速增長期,未來5年,“質量、成本、金融”將成為產業的關鍵要素,并將成為未來儲能產業的關鍵突破點。
自2013年以來,全球范圍內光伏與儲能技術的成本正不斷下降,儲能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微網項目中,在我國市場這一現象尤為突出。據CNESA不完全統計,分布式發電及微網領域的儲能項目在我國全部儲能項目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24%提高到2015年的46%。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點:國家制定了非常積極的屋頂光伏發展計劃并給予電價補貼;分布式項目從成本和技術特性兩方面都更適合現階段的儲能技術參與;從國際經驗看分布式能源發電的最終目標是自發自用,儲能的應用必不可少;光儲模式存在很多創新點和潛在盈利機會,是投融資機構最關注和樂于參與的領域。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6》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累計運行儲能項目(不含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和儲熱)118個,累計裝機規模105.5MW,占全球儲能項目總裝機的11%,年復合增長率(2010~2015年)為110%,是全球的六倍之多。從技術分布上看,運行項目中,我國主要以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和液流電池為主,且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裝機規模占比最大,占我國市場總裝機的2/3。從應用分布上看,主要以分布式發電及微網和可再生能源并網領域為主,二者累計裝機規模超過中國市場的80%,特別是前者,無論在累計裝機規模還是項目個數上均占據第一的位置,占比分別為56%和77%。從廠商格局上看,排名前十位的廠商中,鋰離子電池廠商的個數最多,比亞迪不僅是國內儲能廠商裝機第一,同時也是鋰電廠商中裝機第一的公司,大連融科是液流電池廠商中裝機規模最大的公司,南都電源則是鉛蓄電池廠商裝機最大的公司。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6》預測,到2020年,理想情景下,我國儲能市場總裝機規模將達24.2GW;常規情景下,我國儲能市場總裝機規模將達14.5GW。兩種場景下,均不含抽水蓄能,相關規劃表明,抽水蓄能2020年裝機規模將達40GW。
光伏與儲能應用最具市場前景
儲能作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和能源互聯網關鍵支撐技術之一,其發展方向、商業模式將在能源互聯網中發揮關鍵作用。2015年,能源互聯網席卷我國能源市場,在能源互聯網的大框架下,儲能作為核心構成要素,一是儲能產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碼,儲能產業發展井噴在即;二是信息技術將推動能源生產、傳輸和消費方式的變革,重構整個能源的供銷生態環境。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為能源互聯網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能源互聯網需要更多新能源儲存,電力的潮流控制、分布式電源及微網將實現廣泛應用,儲能技術將是協調這些應用的至關重要的一環。澳大利亞AECOM咨詢公司負責發電和市場業務的CraigCham鄄bers先生指出,儲能的經濟性主要取決于電價情況,隨著儲能市場增速加快,分布式光伏加儲能的模式將會有巨大發展,期待有效的商業模式出現。
2015年,我國棄風、棄光形勢依舊嚴峻。其中“三北”地區棄風、棄光率分別高達31%、28%。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的通知》指出,未來將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傳統能源調峰配合的局域電網,抽水蓄能、儲能設備也將在調峰、調頻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相關激勵補償機制的出臺刺激了這些領域包括儲能在內的電力調節資源的發展。
2015年7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啟動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其中,申報的示范項目必須具備足夠容量和反應速度的儲能系統,使分布式光伏加儲能成為2015年我國儲能最熱門的應用領域。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正在不斷提速,國家明確到2020年基本建成可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充電基礎設施。其中,電動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車電互聯商業模式的涌現都將為儲能的發展注入動力。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太陽能及燃料電池總經理李衛春認為,光伏與儲能應用模式最具市場推廣前景,電池和PVS整合的方式,對于戶用型的應用是最受歡迎的模式。
相關報道之一
儲能將列入“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日前,國家發改委召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座談會,聽取20多位各領域專家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
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對征求意見稿的完善要求,可以看出“十三五”規劃內容、操作方式和時間表。即,內容將融入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操作將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作為關鍵形式,時間表是力爭6月底前報送國務院。
其實,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已有著墨。
綱要提出,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壯大。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智能系統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
綱要同時分門別類列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的計劃,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生物產業倍增、空間信息智能感知、儲能與分布式能源、高端材料、新能源汽車納入其中。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引領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勢良好,顯現出極大的活力。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司長張衛華近日撰文指出,2016年一季度,工業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0%,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4.2個百分點。
據統計,1~4月,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92.5%,工業機器人增長24.7%。另外,智能電視增長25%,智能手機增長10.8%,太陽能電池、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
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意義影響也是深層次的。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所說,發展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才能使供給結構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化解產能過剩等問題,補齊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短板。
據了解,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下,網絡安全、大數據、智能制造、軍民融合、體育等各個細分領域,或緊鑼密鼓地研究編制規劃,或加快供給側改革步伐。 (李子彬)
相關報道之二
儲能成有效利用能源最后一公里 “儲能已成為人類有效利用能源最后一公里。”儲能不僅可以提高常規發電和輸電的效率、安全性和經濟性,也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平滑波動、調峰調頻,滿足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分布式能源系統、電動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能源互聯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迄今為止,儲能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已有許多實際工程和示范應用。圍繞“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易回收”的研發應用目標,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國務院2014年11月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將儲能明確列入9個重點創新領域,大容量儲能和氫能列入20個重點創新方向,通過科學安排調峰、調頻、儲能配套能力,切實解決棄風、棄水、棄光問題。國務院2015年3月15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通過“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運營模式,積極發展融合的先進儲能技術,提高系統的消納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2015年1月國家能源局也啟動了儲能產業“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的研究。國家發改委2015年7月28日發布《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加大壓縮空氣儲能、大容量蓄電池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等技術研發力度,開展規模化儲能試點,大容量儲能應用被列入四大工程之一。作為影響未來能源大格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儲能產業的發展對我國能源革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當前,發達國家已經走在儲能產業發展的前列,通過政府扶持、政策導向、資金投入等多種方式積極促進產業發展,意圖建立行業技術標準,搶占全球儲能技術和市場制高點。許多發達國家和東南亞的多個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投資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投資和引進儲能技術,建設各類儲能項目,研究和開發前沿

儲能技術,并在電力發電及輸配、離網孤島應用及智能微電網中積極推廣和利用儲能技術。美國、德國、日本為代表的海外儲能市場已全面啟動,開始進入第一輪爆發增長期。
縱觀全球儲能項目的實施情況,整個產業總體在向前發展,市場也逐漸擴大,成為各國關注的重要新興產業。我國正處在能源革命轉型的關鍵時期,要想打破能源瓶頸,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大力發展儲能產業。(王 涵)
儲能產業是整個新能源產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大規模并網的必須條件,被譽為“開啟新能源時代的金鑰匙”。儲能也是綠色能源消費的基石,是新能源汽車替代高排放車輛的關鍵因素。隨著“十三五”開局,綠色能源利用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相信儲能產業也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期。圖為中國南車發布的儲能式有軌電車。 (資料圖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