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甘肅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搶抓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埋頭苦干、真抓實干,一步一個腳印把中國式現代化甘肅新篇章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任振鶴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作介紹。
當前,甘肅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展現出廣闊前景。任振鶴介紹說,2022年以來,甘肅經濟增速連續7個季度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光彩,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據信息等新興產業茁壯成長,蘭州新區經濟增速連續7年位居19個國家級新區前列。
任振鶴認為,甘肅經濟增速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非常不容易。下一步,甘肅將重點在“九個字”上下功夫:一是抓機遇。深入落實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找準定位、放大優勢,更好地把國家政策轉化為發展實效。二是強筋骨。重振老工業基地雄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具有甘肅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讓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三是作貢獻。把國家所需和甘肅所能結合起來,在資源能源、糧食安全、生態建設等方面更好地體現甘肅擔當、展現甘肅作為、貢獻甘肅力量。
甘肅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任振鶴認為,甘肅只有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實現追趕進位。近些年,甘肅致力于經濟發展,追趕的步伐越來越快了,2021年甘肅經濟總量突破了萬億大關。甘肅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立足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產業發展“三個不平衡”的省情特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奮力譜寫富民興隴的精彩篇章。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甘肅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用足用好國家政策紅利,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為高質量發展打基礎、蓄動能、增后勁。具體就是圍繞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四大”行動,重點做了盤活存量、引出增量、提高質量、增強能量、做大總量的“五量”文章。
在盤活存量上,甘肅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優勢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一批“老字號”正在成長為根基穩固、枝繁葉茂的“產業樹”。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產業活了、鏈條長了、企業數量也多了,“十四五”以來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59家。
在引入增量上,甘肅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大力改善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與央企連續三年集中簽約,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投產。2023年,全省招商引資簽約金額突破了萬億元大關,投資410億元的浙江巨化集團硅氟新材料項目落戶在“石油老城”玉門,刷新了甘肅工業項目的投資紀錄,各方看好甘肅、投資甘肅的熱度持續升溫。
在提高質量上,甘肅集聚了蘭州大學和中科院“一院三所”、蘭州生物所等優質科創資源。同時,深入推進“強科技”行動,在重離子物理、生物醫藥、冰川凍土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蘭州近物所研制的國內首臺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碳離子治療系統在甘肅投入臨床應用,實現了重離子超大型裝置國產替代,是消滅癌細胞的“國之重器”,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第4個掌握重離子臨床治療技術的國家。
在增強能量上,甘肅有86個縣市區,86個縣市區發展起來就是86臺“發動機”。甘肅將縣域分為城市服務型、工業主導型、農業優先型、文旅賦能型、生態功能型五種類型,因地制宜引導分類發展,著力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富縣、文旅名縣和生態大縣,近三年新增了16個百億縣域,累計達到36個。
在做大總量上,甘肅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大抓產業、大抓項目,一年一進步,三年邁大步。2023年,甘肅經濟總量達到1.18萬億,是2012年的2.2倍,這既是量的積累和跨越,也是質的變化和提升,更是精氣神的極大增強和提振,甘肅有信心到“十四五”末再有一個新的大的突破。
甘肅工業向“新”而行、向“質”圖強
甘肅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的艱巨任務。任振鶴認為,甘肅作為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甘肅有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桶油、第一塊合成橡膠、第一臺大型石油鉆機等多項全國第一,奠定了相對厚實的工業基礎。近幾年,甘肅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讓傳統產業“發新枝”,讓新興產業“生強枝”,著力構建具有甘肅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5年保持在6%以上,工業投資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老工業基地正在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在“強龍頭”上,甘肅每年滾動實施300個左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項目,通過設備更新、技術創新、節能減排、數字轉型等措施,不斷提升產業層級和發展能級。目前,甘肅的鎳產量排名世界第3位,鈷產量排名世界第5位,而且甘肅有芯片產業鏈上的高端企業,芯片封裝測試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補鏈條”上,甘肅圍繞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全面推行產業鏈鏈長制,主攻14條重點產業鏈,三年培育鏈主企業114家。按照“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市場理念,以鏈主企業為主體,瞄準產業鏈空白缺項,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研發高附加值關鍵產品,真正讓成果變產品,產品成產業,產業延鏈條。
在“聚集群”上,甘肅聚力做大做強各類產業園區,推動要素向園區集約、項目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3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甘肅酒泉已成為我國陸上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甘肅過去因工業而輝煌,未來必然靠工業而追趕。任振鶴表示,甘肅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持續推進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據信息等新興產業,謀劃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讓甘肅工業向“新”而行、向“質”圖強,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甘肅推動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甘肅擁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可以說新能源既是甘肅的優勢,也是甘肅的特色。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程曉波表示,甘肅是風光資源大省,甘肅太陽能和風能技術開發量都居全國前列。特別是“十四五”以來,甘肅緊緊抓住國家綠色轉型各項政策機遇,“乘風而起、向光而行”,推動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省新能源裝機總量超過了560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超過60%,占比在全國居第2位;隴電外送區域已經擴大到了25個省份,每年甘肅對外輸送量超過520億千瓦時,其中接近一半都是新能源。
如果說從前的河西走廊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蒼涼,那么現在則是“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勃發,呈現出“追風逐日、風光無限”的景象。未來,甘肅既要發展好新能源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又要讓隴原“風”“光”點亮萬家燈火,為全國能源供應保障作出更大貢獻、體現甘肅擔當。程曉波說,甘肅新能源發展速度很快,未來潛力仍然很大,下一步甘肅將致力于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推動“風光大省”向“風光強省”邁進,重點在四個方面繼續發力:第一是擴規模。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基地建設為重點,加快推動各級各類風光電項目建設,到“十四五”末,也就是2025年底的時候,全省新能源裝機總量要突破8000萬千瓦,到“十五五”末要突破1.3億千瓦。
第二是暢通道。新能源裝機規模大了,電發多了,怎么樣把電送出去,建設外送通道就成為關鍵。第一條通道是從酒泉送往湖南的酒湖特高壓直流工程,已于2017年建成。第二條通道是送往山東的隴電入魯工程,2023年開工建設,2025年就可以建成。第三條通道是送往浙江的隴電入浙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已經完備,可望近期核準建設。第四條通道是送往四川的隴電入川工程,有望2024年年底核準開工。可以說,到“十五五”中期的時候,這四條特高壓就能夠全部投運,屆時甘肅至少會有1600億千瓦時的電送往全國各地,這相當于現在一年的全省用電量。
第三是興產業。著力構建以酒泉、嘉峪關為中心,張掖、武威、金昌三地協同,河東各市州協同、多級驅動的產業發展布局,打造風光電產業鏈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第四是促消納。就是把發出來的電在省內首先用好用足,這就需要全力發展省內的產業,推動調峰電源和新型儲能的建設,特別是要做好電力網和算力網“雙網”融合的文章,建好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也就是甘肅的慶陽數據中心,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