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地綠基因紅,有地有人有機遇。”這是江蘇省鹽城市的資源稟賦。作為全國首批、江蘇省唯一碳達峰試點城市,鹽城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金字招牌”,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新能源制造、零碳園區試點等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最為厚重的底色是綠色生態,最具特色的產業是綠色制造,最有潛力的優勢是綠色低碳……
萬物并秀,“綠”意盎然。“把鹽城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態勢,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起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6月7日,在鹽城市召開的市委八屆七次全會上,市委書記周斌說。全會報告提出“要把握好一個重大要求、一個重要定位、一個重點任務”,其中的“重要定位”,即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
馭風前行,塑造產業鏈新格局
海上風電是未來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之一,產業前景十分廣闊。截至目前,鹽城市已匯集了風電裝備領域全國前五強企業中的4家,以及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鹽城市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已經占全國40%,葉片產能占到20%,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穩居全國城市第一。
工人在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鹽城大豐基地總裝車間里作業
風電巨頭們如此青睞鹽城,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金風科技在全國布局很廣,但這里是唯一可以生產金風科技全系列機組的生產和綜合試驗基地。”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翟恩地一語道出大豐基地的獨特定位。據他介紹,作為我國風電行業龍頭企業,截至今年一季度,金風科技在全球已累計裝機超過119GW,裝機數量超過5.1萬臺;為中國市場提供了近25%的風電機組,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超過11%的風電機組,累計出口海外風電機組總量占中國總出口量的近50%,而大部分出口的風電機組都產自大豐基地。
如此高效的產能得益于鹽城市積極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風口”,全力構建集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為一體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圈的雄心壯志。
在江蘇省、鹽城市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紅利的加持下,由“鏈主”企業領航,一批又一批的“鏈上”企業“追風而來”,助力我國風電行業多次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也將鹽城打造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目前,以江蘇金風科技領銜的省內風電產業集群已累計產值超2000億元,現年產值超200億元,解決地方就業超過20000人。”用翟恩地的話來說,這是一場企業與地方的“雙向奔赴”“共同成就”。2023年,金風科技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入選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鏈式化學反應”在鹽城已成為常態。射陽中車風電葉片工程有限公司的成功落戶便是鹽城市聚焦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去年,中車射陽工廠三期項目實現產值20億元。
“三支葉片組裝成一組風機,轉一圈只需8秒鐘,面積有6個足球場大,能發電140千瓦時。”公司副總經理郝肖軍介紹,作為風電行業領軍企業,中車風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技術等方面不斷發力,研發試制和生產海上大兆瓦級、百米級大葉型產品。目前,中車集團正在加緊研發150米超大葉片,131米超大葉片即將進入射陽工廠組裝。預計明年還將投產140米長的葉片,全力打造產品外銷重要出口基地。
“碳”出新路,全力搶占發展先機
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是江蘇省委賦予鹽城市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目標定位。制勝新賽道,鹽城市沒有滿足于資源的開發和產業的布局,在綠電、綠能的應用和消納方面也在積極探索。
建筑表面光伏板、風光儲一體化路燈、光儲充一體化車棚……6月20日,在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在這個名為“零碳社區”的企業員工生活配套服務區域內,幾乎所有的生活場景,都可以實現綠電直供。
“通過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可實現年發綠電250萬度,在完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還能余電上網。”射陽沿海投資集團戰略投資部副主任李燁介紹,通過搭建智慧物聯綜合管理平臺,對社區生活領域各環節進行分析、預警、管控和評價,進一步引導社區居民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習慣。
這是未來生活的一個社區樣板。這不僅環保,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節能降碳的前提,是獲取真實、精準、及時的碳排放數據。走進園區內的零碳產業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對園區開發的“能-碳”雙控平臺控制中心上規上企業的用電情況和碳排放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并將研判情況反饋給企業進一步優化。“隨著出口貿易對產品碳綜合認證、碳數據管理有了新要求,企業急需一個具備碳足跡追蹤能力的園區來提供支持。”遠景智能零碳產品首席科學家邱林說,作為零碳產業園區“大腦”和“中樞”,研究院在權威認證機構牽頭下,聯動智庫單位以及園區龍頭企業,探索制定適應國際規則的碳足跡認證和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體系,為企業開展碳排放碳足跡一站式服務和綠電綠證交易。“我們力爭全年實現綠電交易500萬千瓦時,綠證交易超1000張,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搶占發展先機。”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雙喜表示。
產業煥新,推動制造業向高攀登
5月17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鹽城分公司在鹽城經開區正式投產,新工廠誕生的首款新能源車型奔騰小馬量產下線;悅達起亞汽車出口銷量躋身全國前十、合資品牌第一。悅達起亞1月至5月份累計銷售汽車88934輛,同比增長86.3%。EV5等4099輛悅達起亞汽車從鹽城港大豐港區碼頭駛向海外……
汽車市場競爭激烈,鹽城車企卻迎來勢不可擋的發展態勢,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綠色轉型之路,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
走進濱海蘇鹽閥門機械有限公司的車間,一個需要四、五個人繞一圈才能抱住的紅色“鐵疙瘩”引得參觀者停步注目。這是該公司首套通過國產化測試的電動全焊接球閥。
“像這樣一個球閥,從國外進口需要一兩千萬元,國產化后價格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公司總經理韓文豪自豪地說,通過設計、研發、試產以及反復抗壓測試,該產品已成功國產化,目前被應用在“西氣東輸”工程上。
“作為國內石油閥門行業標準制定企業,蘇鹽在技術研發上始終走在前。”韓文豪說,近年來,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公司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大力推進智改數轉,目前已有16項產品成功替代進口,累計授權有效專利406件。此外,還建成了行業內第一家“5G+”工廠,智能應用場景達到12個,實現了生產裝備智聯化、制造流程數字化和運營方式智能化,生產效能得到顯著提升,助推企業在去年實現銷售收入超57億元。今年4月又榮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
智能化、數字化是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式。針對機械、紡織、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鹽城市分別制定煥新升級工作方案,開展老舊更新、產品提檔、綠色轉型、淘汰落后、布局優化五大行動,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向技術工藝高峰攀登。
科技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當下的鹽城市,正在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產業鏈,以推進科技創新為動力,奮力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為江蘇省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勇當“碳路先鋒”。(李四陽 劉君健 鉉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