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記者 左宗鑫
近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9家央企共同組建的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該創新聯合體聚焦超深層常規油氣、深層頁巖油氣和深層煤巖氣的勘探開發,將為加快培育未來深地油氣產業新質生產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
據了解,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啟動了第三批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在工業軟件、工業母機、算力網絡、新能源、先進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組織中央企業續建3個、新建17個創新聯合體。加上前兩批創新聯合體,共計將有21家中央企業牽頭建設24個創新聯合體。
又一創新聯合體宣布成立
6月28日,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石油主辦的未來空間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產業發展推進會暨創新聯合體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大會上,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創新聯合體正式成立。
該創新聯合體由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航天科工、中國電科、國機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中國寶武、中國五礦、中國機械總院等9家央企共同組建,聚焦超深層常規油氣、深層頁巖油氣和深層煤巖氣的勘探開發,旨在開辟陸上深層超深層油氣重大戰略接替新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旭升曾表示,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陸上深層、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全國乃至全球新增油氣的儲量主要來源于深層,我國埋深大于4500米的油氣資源量占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深地探測的重大突破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高端制造、先進材料和核心軟件等。
油氣產業作為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亦能為行業賦能。浦銀安盛權益投資部李浩玄表示,新質生產力并非局限于新興領域,它同樣適用于傳統行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傳統行業也能煥發新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中國在新質生產力競爭中的優勢在于龐大并且齊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這些為創新提供了很可觀的空間。
央企加力布局
2024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落地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承上啟下的攻堅之年。而科技創新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關鍵詞。在今年年初,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2024年將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升級版,推動產學研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
近期,多家央企積極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
6月17日,通用技術集團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通用時代中心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協議書(第二期)簽約儀式。上述聯合基金于2022年設立,第一期基金至今已歷時三年。
6月6日,中國有研主辦納米材料產業發展推進會暨未來產業納米材料創新聯合體成立大會,未來產業納米材料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聯合體由中國有研牽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國家電投、東方電氣集團、中鋁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國煤科、中國有色集團、中國稀土集團等央企參與共建。
6月5日,中國電科在京組織召開未來產業聯合體指揮部成立大會,大會發起成立三個領域的未來產業聯合體指揮部,由中國電科牽頭,中國移動、機械總院等十余家央企參與共建。
“中央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很大的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弛認為,不少央企在特定領域內有長期的技術基礎和積累,技術研發正不斷向前沿突破。未來央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顛覆性創新研究,開展更多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有利于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健全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近年來,國資委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并不斷完善國資央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此舉旨在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產業競爭力,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月底召開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現場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宏志提出,有條件的國有企業要抓緊對算力、算法等關鍵領域和環節攻關,多路徑布局前沿技術,努力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中央企業、地方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要加快實施“AI+”專項行動,帶頭搶抓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的機遇,主動開放應用場景,積極合作打造可以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系統的行業大模型,力爭“以應用帶技術”加快實現技術迭代升級、增長動能轉換。
3月,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在兩會期間表示,2023年,中央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加32.1%。到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占比要達到35%,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據介紹,自2019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組織60余家中央企業,在核心電子元器件、碳纖維、關鍵零部件、高端儀器儀表等領域,分兩批組建了7個創新聯合體,帶動3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深化創新合作、強化協同攻關,有效維護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