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馬艷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將為我國各行業順應本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那么,如何找到一條屬于化纖行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泰和新材2024)暨首屆化纖行業總工程師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表示,化纖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是要重視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在中國化纖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規模邊際效益遞減的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二是重視基礎創新,發揚匠人精神,通過恒逸基金·優秀學術論文、首屆化纖行業總工程師論壇等平臺,促進產業界、學術界加強創新思考、交流合作,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三是突破化纖產業鏈卡脖子工程,通過進一步挖掘、攻克產業鏈中的堵點、痛點,把握產業安全發展主動權,增強產業競爭力;四是擁抱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把握以智能制造、AI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把握行業綠色制造的三個重點,即新型的節能減排技術、生物基和循環再利用等綠色產品、主動采用儲能和綠電技術。
以新材料延展新空間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新材料延展新空間。各種新材料的研發成功,改變了紗線的結構,撬動了其性能的發展與創新,使得紡織品在智能可穿戴、生物醫用、航空航天等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滿足了國家重大需求。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夏治剛表示,近年來,化纖行業的發展,大大推動了紡紗和紗線制品的技術進步與創新,如間位芳綸、聚酰亞胺、聚芳酯等高強高模高性能纖維推動環錠紡紗技術的進步與創新。
武漢紡織大學團隊因此還創新發明了熱場分層柔化和集聚控制纖維進行柔順光潔紡紗的方法,突破了技術瓶頸,解決了芳綸等高性能纖維不能高品質成紗的技術難題,攻克了紗線及其面料柔軟舒適與高強、光潔、耐磨無法同時提高的技術矛盾。同時,牽伸絲、假捻變形絲、空氣變形絲等化學長絲原料推動環錠復合紡紗技術的進步與創新,解決了包芯、包纏復合紡紗兩大技術瓶頸。
在東華大學教授陳燁看來,纖維材料的新質生產力要適應人類、生態環境及新興產業的需求,例如在原料賦能方面,要通過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材料基因工程引領纖維材料開發模式的革新,發展生物基材料、生物解聚再生原料、可降解材料纖維,重視化學轉化再生等技術手段和環保生產輔料的使用等;在制造革新方面,要注重技術重構、流程優化,發展高效柔性化、數字化加工技術,實現能源與資源融合發展,建立低碳技術集成工廠等;在產品重塑方面,要突破纖維纖度、強度、功能、智能等極限,研究原液著色與變色、產品可回收設計技術,實現原料來源、技術體系、生產流程、產品應用等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搶抓可穿戴智能紡織品機遇
隨著智能終端與物聯網的飛速發展,智能可穿戴器件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之一。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王銳指出,近些年,各種智能可穿戴器件大量涌現,可謂“從頭到腳”,如智能運動服裝及配件、成衣加溫系統、發光成衣、LED顯示智能襯衫和太陽能紡織品、音樂外套、隱身衣等。傳統的智能服飾,是服飾加傳統半導體器件模式,但目前,部分智能材料與器件已經用到了智能服飾中,開發出很多種產品,如智能運動服裝、充電靴、衛星航鞋、醫用緊身衣、太陽能比基尼等。
在智能可穿戴方面,西安工程大學已經做出了不少探索。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樊威介紹了Janus石墨烯PBO織物基柔性電子器件的制備及其在智能消防領域的應用情況。他表示,該電子器件制備方法簡單高效、流程短、可大規模生產,具有優異的導電性、阻燃耐高溫性和熱防護性、可穿戴性,用于消防服可進行人體運動監測和氣體檢測,用于智能消防面罩具有優異的透氣性和過濾性,可通過呼吸信號監測來間接反映消防員的健康狀態,從而為消防員提供有效的安全防護和健康預警。
“未來,智能服飾將結合大數據和移動醫療,通過前端的信號采集與顯示采集的信號,經過信號傳輸端,如手機藍牙、無線網絡等,將信號傳輸到云端,進而經過數據分析處理進行反饋,可以實現線上診斷,立體生理指監測等。作為移動醫療的終端載體,可穿戴的智能材料和器件,特別是能夠檢測人體生理指標的可穿戴智能器件,未來在可穿戴市場的占比將會越來越大。”王銳說道。
夏治剛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是全球發展大勢,未來的紡織行業將是“科技時尚綠色”的行業,希望行業通過開發纖維原料、紡紗技術等開發出更多可穿戴智能紡織品等面向廣大消費者需求的紡織產品。
瞄準可持續發展賽道
化學纖維產量大、應用廣,其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近年來,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研發原液著色纖維、無銻聚酯及鈦系催化劑、紡織品高效回收利用技術、可生物降解滌綸等工作,在推動滌綸行業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恒逸石化常務副總裁、恒逸研究院院長王松林介紹,恒逸研究院從2019年開始研究基于PET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纖維,通過本征化學分子結構調整,犧牲部分力學性能換取了全生物降解,產品降解性比PET纖維提高3-16倍,權威機構堆肥降解率測試90天達72%。
在王松林看來,在循環經濟與雙碳背景下,紡織品最終出路有兩個:能回收的盡量回收循環利用,不能回收的要能夠生物降解。PET纖維在化纖行業中的占比超過了80%,解決了PET纖維的可生物降解問題,就基本解決了紡織品的環境友好問題。他建議,下一步可生物降解滌綸應向綠色化、大宗化、標準化發展,生產過程要采用新型生態催化劑,各方要攜手盡快出臺相關產品和檢測的標準。
作為化纖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泰和新材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的佼佼者。泰和新材黨委書記、董事長宋西全介紹,泰和新材推出了ECODY?綠色印染等國際領先的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唐山三友集團興達化纖有限公司也一直將可持續發展視為企業的生命線,并積極探索低碳綠色發展路徑。三友化纖常務副總經理張東斌表示,為探索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三友化纖聯合多家企業及協會共同發起成立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積極與Canopy展開合作,2023年紐扣數達到31.5枚,達到深綠色襯衫評級;在行業內率先通過FSC森林產銷監管鏈認證,保障使用的是可持續的森林資源。同時,三友化纖積極與品牌融合,開發的環保低碳可識別的唐絲?EcoTang?纖維,與國際上HIGGMSI數據中普通粘膠纖維相比,1噸EcoTang?可降低碳排5.53噸。此外,三友化纖還與上下游融合,開發了以回收廢舊紡織品為原料的ReVisco?再生纖維;采用原液著色莫代爾制成唐絲?Ecocolor環保彩色纖維,助力產業鏈減碳。
強化開發高端產品
芳綸與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并稱世界三大高性能纖維,具有相對密度小、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耐腐蝕、絕緣性好等特性。泰和新材芳綸事業部副總經理呂繼平介紹,目前間位芳綸全球年產能為55500噸,主要生產企業包括美國的杜邦(22000噸)、中國的泰和新材(16000噸)和超美斯(5000噸)、日本的帝人(4500噸)等,主要應用于工業過濾、安全防護、芳綸紙領域,用量占比分別為31%、27%、31%。對位芳綸全球年產能為11萬噸,主要生產企業包括日本的帝人(36000噸)、美國的杜邦(28000噸),以及中國的泰和新材(16000噸)、韓國的科隆(15000噸),主要應用于安全防護、摩擦密封、橡膠增強、光纖光纜領域,應用占比分別為41%、19%、18%、15%。
呂繼平指出,未來,高性能芳綸產品是國內芳綸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我國要做強、做大高性能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通過產業鏈布局、工程一體化,實現規模化、低成本。同時,行業和企業要加強開發高強高模及差別化、功能化芳綸產品,提高其附加值。此外,芳綸行業還要推進綠色化發展,如實現芳綸循環再利用等。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功能性錦綸等高端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廣東恒申美達新材料股份公司技術發展部高級工程師諶繼宗提到,2013年以來,我國CPL需求增長迅速,產能實現自給自足;切片需求和產量均平穩增長;錦綸需求和產能持續增長,相對成本下降,在化纖中占有率上升,供需差較平穩;CPL、聚合、紡絲一體化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不過,諶繼宗也提到,雖然錦綸裝備、工藝技術進步和新產品演變和進化等推動了行業高速發展,但行業仍面臨諸多實際挑戰,對此,諶繼宗建議行業企業要從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協同化、品牌化等方面做出轉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