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賽迪顧問發布《躍升之路——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研究》報告,基于對省級開發區升級路徑的研究分析,結合新發展要求,構建了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評估五力模型,即戰略支撐力、區域影響力、產業競爭力、科技創新力、高效組織力,并挖掘了100家具有升級潛力的省級開發區,具體名單如下。
(注:因省級開發區命名無統一規范,以上開發區名稱參考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的命名方式,或與備案名稱存在差異。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從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百強的分布看,江蘇、山東、安徽、浙江位于前四,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31席,是入榜數量的頭部梯隊;廣東、河南、福建等14省,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52席;甘肅、遼寧、內蒙古等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17席。
興辦開發區,是黨和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創舉,對推動產業集聚、引領科技創新、促進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已有國、省兩級各類開發區2000余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有100余個省級開發區作為“后備軍”,先后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新發展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省級開發區亟需重新審視現狀,積極尋求創新升級之道。
報告指出,當前省級開發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規范發展不足。全國范圍內省級開發區數量眾多,地級市覆蓋率已達到96%,在設立、調區、擴區、更名、升級等方面的規范性存在不足,仍有一部分省級開發區未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版)。
二是產業能級不高。省級開發區以發展傳統制造為主。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需求飽和等問題,難以為區域經濟提供持續的增長動力。雖然,多數省級開發區意識到這一問題,但資金和人才瓶頸仍然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大難題。同時,科技創新資源匱乏也使得省級開發區在“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會,培育新質生產力”中處于不利位置。
三是同質競爭嚴重。同一個城市不同區,或者同一個區縣內有多個省級開發區,但各開發區的資源稟賦、政策條件等均較為相似,且頂層設計不足,缺乏有效的協調和合作機制,導致資源分散、同質競爭嚴重。這種發展狀態增加了管理運營成本、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不利于規模效應和集群優勢的形成。
四是管理體制不順。目前,我國開發區發展的重點任務正在從“開發”向“服務”,從“招商”向“營商”開始轉變,省級開發區的管理機制不能與之相適應,財權、事權不統一,用人不靈活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省級開發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對100多個成功升級的省級開發區經濟表現、產業結構、基礎能力等分析,成功升級是各個省級開發區經過較長時間探索努力實現的共同結果。”賽迪顧問相關負責人士告訴記者,在滿足升級硬性指標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其結合自身條件走出了獨特的躍升發展路徑,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類。
路徑一:創新策源驅動。對于擁有豐富高校、科研院所的省級開發區,構建了基于優勢學科、專家團隊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致力于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路徑二:資源優勢轉化。部分省級開發區著重于挖掘本地資源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
路徑三:區域協同發展。對處于經濟發展繁榮的都市圈、城市群、經濟帶區域的省級開發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與周邊地區合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互補發展,共同構建產業集群。
路徑四:搶抓產業機遇。產業變革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不少省級開發區通過敏銳捕捉國內外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找準賽道、精準切入,快速建立先發優勢,實現了能級提升。
報告顯示,省級開發區要想實現升級,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省級開發區實現能級躍升,需要走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工業化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為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形成工業化的新范式。
二是偏好“戰略、新興”產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孕育開辟了較多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一批敢于探索的省級開發區受益于此,快速崛起。在升級競爭中,省級開發區需更加注重產業特色化、高端化發展,并將因此受到青睞。
三是以“整合優化”為主要路徑。規范化發展將成為省級開發區發展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改革體制機制,集中力量,以多個省級開發區的整合優化為主要手段,推動省級開發區升級,有助于快速實現規模壯大、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以及要素資源的共享,符合國家戰略導向。(霍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