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馬艷
繼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突破3000萬輛后,2024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工業又帶來了驚喜。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日前召開的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穩中有進,呈現三大亮點:一是汽車銷售完成了1404.7萬輛,同比增長6.1%,為支撐工業經濟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0.1%,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5.2%,比去年同期提升了6.9個百分點,電動化發展再上新臺階;三是20個城市啟動“車路云一體化”試點,9個企業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生產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汽車銷售占比超過50%,智能化發展開啟了新征程。
“目前,我國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歷史上首次走在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變革的前列,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發展探索了中國實踐,貢獻了中國力量。”辛國斌說道。
不過,行業加速發展的背后,也暗藏著不少“隱憂”。如汽車芯片、基礎軟件存在短板,新一代動力電池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競爭加劇,國內消費需求不旺盛,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出現了一些無序競爭的現象,不少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企業間拖欠賬款情況增多,這些現象影響和沖擊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中國汽車產業亟需尋找一條“突圍之路”。
新能源車按下“加速鍵”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共識,電動化、智能化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了革命性變革,中國付出艱苦努力,為全球汽車行業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形成規模化市場。早在2001年,國家“863”計劃就設立了電動汽車重大專項,中國政府率先制訂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隨后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年實現銷售950萬輛、全球占比超過60%。今年上半年延續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銷量達到494.4萬輛,同比增長32%,市場占有率達到35.2%,預計全年有望達到1150萬輛。
技術創新也發揮巨大牽引作用。付炳鋒指出,“廣大車企和零部件企業敢于嘗試,勇于創新,推動了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和產品迭代。”
他進一步表示,動力電池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全球領先,插混專用高效發動機、變速箱和集成式增程器全面進入市場,技術水平、節能效率全球領先。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高,促進了市場化快速普及,也吸引了各國車企在中國投放新能源汽車產品,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主戰場。
在智能化方面,中國也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熱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推動了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有機融合,同時也加速了智能網聯技術在傳統汽車上的普及應用。”據付炳鋒介紹,L2級自動駕駛在新能源汽車配置率達到56.2%,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加速落地,無人駕駛車輛進入商業化試點運營。軟件開發應用日新月異,芯片、傳感等硬件系統全面發展,在應用領域開發形成巨大的創新洪流。
在付炳鋒看來,產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也是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先天優勢。他表示,在“三縱三橫”技術路線指導下,我國建立了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純電動專用平臺廣泛市場化應用,動力電池產業鏈齊,“三電”均形成了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他進一步指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輻射面最廣、服務車輛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是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巨大優勢。一、二線城市的充電焦慮基本得到緩解,低線城市及鄉村地區充電基礎設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來自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充電樁累計數量為1024.3萬臺,同比增加54%,換電站保有量達到3772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進程,將成為全球可以借鑒的經驗。
“完備的頂層設計,勇于創新的企業,樂于嘗試的消費者,超大能容的市場,支撐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成本優勢。新能源汽車具備了全球化合作的良好條件,智能化創新正在加速國際化融合。”付炳鋒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
多重挑戰猶存
在為行業取得的成績興奮之余,不少業內人士也看到行業發展依然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
“盡管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國的汽車產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還沒有完全實現超車,距離‘汽車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表示,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汽車工業正經歷著深刻的技術變革,如何在變革中把握機遇實現產業升級成為重點、難點;技術迭代速度加快,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要求汽車企業不斷融合新技術,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更加緊迫。
他進一步表示,研發成本壓力加大,為保持技術領先,企業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許多企業負擔重;人才競爭更熱,技術變革帶來了高端技術人才的激烈競爭,技工短缺,如何吸引和培養用好人才成為了普遍難處。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徐念沙認為也還存在著短板弱項,如動力電池的資源、車規級芯片、全棧式軟件、操作系統等;汽車產業鏈的整合和協同發展同樣面臨著挑戰,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既依靠汽車行業發展,又遠超出了汽車行業,需要芯片、軟件、操作系統、產業生態、信息行業、能源行業、機械加工行業等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
付炳鋒同樣看到了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傳統企業既要進行油車的節能改造,又要發展新能源汽車,企業雙線作戰,當前經營壓力持續加大,行業上下倍感焦慮;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和地區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工具化,試圖割裂全球汽車市場,這些都成為行業所面臨的新問題,需要共同解決。
同時,付炳鋒還提及,新能源汽車全球化普及困難和阻力不斷顯現。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各國都制定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目標。但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傳統優勢車企電動化策略趨于保守,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本地區電動化發展進程,導致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平衡,整體普及程度不高。發展中國家雖然基礎薄弱、起步較晚、缺乏研發能力,但這些國家都在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中國成為它們欣賞和關注的目標,積極尋求貿易投資合作。
此外,在付炳鋒看來,行業的普遍焦慮會影響到可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在汽車產業轉型中取得了成就,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引起了一些發展中的普遍焦慮,甚至導致發展危機,這是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考驗。在行業發展遇到的每個困難時期,政府部門都做出了積極的戰略指引和政策推動,幫助行業、企業持續發展。我們相信在有為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汽車行業一定能克服當前困難。”付炳鋒對記者說道。
實際上,汽車行業是充分競爭的產業,產品和品牌是企業競爭的核心。付炳鋒表示,“雖然傳統車企和新勢力企業,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經營戰略,但是,中國超大規模汽車市場容得下不同風格的企業和產品存在。”
“雖然逆全球化和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合作,延緩了電動化的進程,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發展是全球共識,電動化終將是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全球化是大趨勢,不可逆轉。”付炳鋒說道。
各方攜手破局
面對挑戰,應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辛國斌表示,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著力保障產業穩定運行,積極支持技術創新,持續優化行業管理,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堅持國際化創新、全球化發展。同時,支持中外汽車企業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共享創新成果,共建全球產業生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高質量發展關乎國民經濟的增長,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等多方協同發力,政府部門充分發揮統籌引領作用,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徐念沙表示,“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中機聯系統的協會單位要發揮好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下功夫打造良好生態。”
同時,在國際貿易談判和爭端解決過程中,協會也可以代表行業的利益,協力政府加強與外方各機構企業的溝通,聯系企業助力政府政策落地。
政府及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也讓企業信心倍增,開始積極尋找破局之路。江汽集團控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項興初認為,傳統車企往往擁有完備的制造和服務體系,而科技企業則擁有著更好的互聯網技術和用戶思維等,在全球汽車產業競爭加劇、窗口期縮短的形勢下,傳統車企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是優勢互補和相互賦能,也是一種共贏的“雙向奔赴”。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輝則告訴記者,應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良性競爭,國家部委及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同時給予品牌宣傳有效的監管指導,打擊虛假夸大、無序競爭、惡意抹黑的非正常宣傳行為,避免透支社會和用戶對行業的信任度,打造更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他建議企業間加強合作,建立出海資源共享平臺,包含制造、零部件供應、物流運輸、云服務、數據庫、安保等;共同遵守當地法律法規,高效協同工作。
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瑯看來,中國汽車產業應堅持開放合作,“我們不僅要從中國視角看世界,更要從世界視角看中國,中國汽車出海不僅是汽車產品‘走出去’,更是技術創新‘走出去’、社會責任‘走出去’,真正和海外朋友、海外伙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全球各國歡迎的企業公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