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聞育旻
近年來,中國在工業領域摘下了一顆顆“皇冠上的明珠”。中國工業取得長足進步的背后,是中國在科技研發領域的穩步邁進。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透露,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頂級科技集群排名顯示,擁有24個全球頂級科技集群的中國成為擁有最多科技集群的國家,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蘇州3個科技集群位列全球前5位。
鮮活的數據,彰顯了我國奔向科技強國的強健步伐。而科研體制改革與科技創新構成“雙輪驅動”,則是我國科研創新突圍的“關鍵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高度重視、系統部署、強力推進,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效果不斷凸顯。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30條改革意見,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2015年9月,中辦、國辦發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繪就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高質量完成143項改革任務;2023年3月,黨中央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對科技管理體制進行系統性重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再次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最新重要部署。7月23日,中國工業報記者對甘肅省科學院進行了獨家專訪,力求通過探訪這一典型科研機構改革案例,呈現一線科研機構改革的新舉措、新成果、新氣象。
人才引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
“科技創新,人是首要因素、更是核心要素。”甘肅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陳富榮對中國工業報表示。在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上,甘肅省科學院率先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嘗試。
甘肅省科學院打破常規,通過制定《甘肅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管理制度》,聘用年近七旬的趙克中研究員為首位“省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讓“寶刀不老”的核心科研領軍人物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正是在趙克中研究員的帶動下,團隊梯隊被培養出來,這也讓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燃料裝卸系統、乏燃料處理混合澄清槽長軸攪拌器、超臨界二氧化碳輸送泵等成為甘肅省科學院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全國領先的水平,并傳承發展。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甘肅省科學院人事教育處處長吳得光最關心的是,怎么用好科研人才。
吳得光對中國工業報介紹說,甘肅省科學院通過制定《甘肅省科學院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高薪聘任蘭州大學彭尚龍教授兼職傳感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引領建設“省科學院先進儲能研究院”。此外,該院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架起人才招募合作橋梁,不僅招收應屆畢業博士,還有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在職具有博士學位的職工入站做博士后,博士后工作站的這個平臺已成為該院與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橋梁和紐帶。
為了更好引進創新人才,吳得光談到,甘肅省科學院主動與全國近百所高校招生就業處取得聯系,走入校園,面對面開展引才政策宣傳。遇到優秀的博士和急需緊缺人才,就地開展面試。“在進人手續上實行備案制,即確定引進人才后,再到人社部門、編制部門予以備案。”
科研項目:分“三六九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近年來,甘肅省科學院結合省情、院情不斷優化完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力求研發項目更切合甘肅發展實際。”陳富榮對中國工業報表示。
甘肅省科學院科研開發處處長劉金鵬具體說到,該院將院列科技計劃項目按照院屬六個研究所專業領域,細分形成了九大類型。分別為:①“科技創新配套支持科研項目”、②“面向企業技術需求應用開發項目”、③“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選題探索研究項目”、④“科技創新重點研發支撐性項目”、⑤“科技成果轉化支撐性項目”、⑥“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⑦“科研平臺保障項目”、⑧“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保障項目”、⑨“團隊建設及人才引進與培養項目”。其中,①~⑥類為“競爭性項目”,⑦~⑨為“基礎性項目”。
劉金鵬介紹說,通過對不同研究領域項目類型的劃分,甘肅省科學院形成了高效的科研組織管理體系,科技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產出效能不斷提高,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科技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
陳富榮則把該院一系列優化組織機制的舉措,概括為“強科技”行動。他說,通過扎實推進“強科技”行動走深走實,全院科研創新在多個方面實現了新突破,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個別研發產品推進了我國相關工業領域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個別研究成果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成果:70%賦權科技人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
如何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收入分配改革是重要抓手。吳得光對中國工業報表示,甘肅省科學院以增加科研人員知識價值為導向,構建“三元”工資薪酬體系,即:確保基本工資,用活績效工資,單列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含橫向課題收入)。
吳得光介紹說,該院“三元”工資薪酬體系,是以基本工資保穩定、績效工資激創新、成果轉化增收入,協議工資制度、項目工資等為補充的多元化薪酬體系。績效工資實行動態調整,根據全院事業發展需要,動態調整績效工資的總量,調整高出部分的比例;成果轉化收入單列,即作為績效工資的補充,又是激勵科研人員成果轉移轉化、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的有利手段。
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小軍談到,通過“三元”工資薪酬體系,全院人才收入與崗位責任、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努力營造科研人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氛圍,科研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使得甘肅省科學院績效工資內部分配更趨合理合規,多勞多得的薪酬格局初步建立。
張小軍在談到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機制時說,成果轉化收入分配以《甘肅省科學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管理辦法(試行)》為依據,目前甘肅省科學院開展實施的具體案例中,生物所擬定直接賦予科技人員70%成果所有權,賦予單位30%成果所有權;防災所擬定直接賦予科技人員89%成果所有權,賦予單位11%成果所有權。
“最低70%,最高是89%”甘肅省科學院財務資產處處長晁開補充到,這一政策“極大的激勵了科技人員的開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成果轉化:先使用后付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本次三中全會文件提出的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有力推進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這為中小微企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事實上,我院在前幾年就推行先使用后付費,取得了積極成效。”甘肅省科學院產業處處長姚正學對中國工業報介紹說。
姚正學特別提到,一大批中小微企業通過這種方式,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比如我院生物研究所在這方面就有典型案例。我院生物研究所為國家級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同時也是蘭州市、甘肅省及國家三級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依托單位,2022年被認定為專精特新國家小巨人專項定點服務平臺,一直從事生物技術領域內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和培訓服務,每年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不少于100次的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其中多數成果都是先免費使用后提成的技術轉化服務模式。平臺因此多次被甘肅省工信部門評估為優秀平臺。10余年來就為甘肅12個市州多家中小微企業成長提供技術服務。
他舉例說道,“甘肅普羅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外從事酪蛋白肽生產的隱形冠軍企業。企業從一家創業企業開始,平臺就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孵化,通過技術服務和技術輔導,使該企業逐步成長為省級專精特新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待企業成長為行業內的小巨人,小冠軍,企業有能力反哺創新時,企業依然而然的選擇了平臺依托單位成為其新產品研發的重要合作伙伴。”
建產業園:科學院也是服務平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甘肅省科學院是為數不多自建高科技產業園并招商引資的科研機構。
陳富榮對中國工業報介紹說,甘肅省高技術產業園項目位于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榆中園區,規劃總用地面積195畝,總建筑面積為20.4萬平米,分為東西兩個區。東區為創新基地,占地面積103.75畝,主要建設內容為創新孵化大廈、中試車間建筑和綜合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為12.6萬平米;項目于2021年3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目前進入了室內裝修和設備安裝階段。
甘肅省科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楊東杰說,建設高技術產業園的初衷是:釋放甘肅省科學院40年來的科研積累能量,全面提升省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甘肅省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建榮說,該院一提出建設“甘肅省科學院高技術產業園”,就得到了甘肅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及大力支持。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原省委書記林鐸及原副省長李斌等領導先后或主持召開座談會、或做出批示、或聽取產業園項目進展情況匯報。自2018年以來,產業園項目連續6年入圍甘肅省重大項目序列。
提及高技術產業園的遠景規劃,陳富榮信心滿滿。他表示,甘肅省科學院高技術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引領甘肅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產業化中心、高新科技研發高地、精尖技術人才集聚高地、新材料研發產業高地、科技企業創新與發展的服務平臺。形成集科技產品研發、展示、企業孵化、專業人才培訓、商務服務為一體的復合型科研產業園區。在革新傳統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新技術發展、服務地方經濟以為政府決策提供投資智囊、科技智庫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科學院也是服務平臺”,陳富榮特別強調,“我們和其他各種產業園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我們有科研成果,可以在園區內就地進行轉化,同時我們也有創新團隊和科研平臺,能夠為廣大入園的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服務,推動企業科技成果轉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