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城鎮化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中小城市和縣城對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等。8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表示,《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出協調推進潛力地區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明顯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化都市圈。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要聚焦核心功能定位,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周邊中小城市要發揮比較優勢、主動承接功能轉移,與超大特大城市開展“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生產+服務”等產業協作。
新型城鎮化有利于促進消費和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從消費看,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居住后,工資水平和收入增長預期將會提高,同時將能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將會提升,消費結構和生活品質也將升級。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的消費需求。從投資看,新型城鎮化能夠有效帶動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投資以及居民住房等領域投資。初步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因此,新型城鎮化可以在擴大內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推動經濟穩定增長、質量穩步提升、民生持續改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目的在于推動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鄭備認為,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大多位于中西部,是農業轉移人口的主要來源地,目前尚處在工業化進程中,大多產業發展還不充分,縣城承載能力較弱,通過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縣城建設,以新型工業化發展帶動城鎮化水平提升還有很大潛力。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鄭備介紹,我國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在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方面加快突破,重點是抓好四方面工作:第一是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引導潛力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完善與發達地區產業對接協調合作機制,推動有市場、有效益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潛力地區轉移。第二是促進產業園區提級擴能。推動同質低效產業園區整合升級,集中資源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產業園區,提升園區設施和服務標準化水平。第三是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加強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等建設,加快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水平。營造穩定公開透明的發展環境,便利人才跨區域流動,吸引企業家興業創業。第四是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快補齊縣城產業發展、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等短板,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到縣城就業安家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采取積極的財政措施支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支持通過新型工業化來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比如,整合設立制造業領域專項資金,聚焦重點產業鏈,支持相關城市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培育提升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中央財政出臺獎補政策,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截至目前已經累計安排獎補資金80億元,支持1922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介紹,2024年,中央財政啟動了新一輪“專精特新”獎補政策,進一步推動部分城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同時,通過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共同支持所在城市制造業領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以及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企業創新發展,提高城鎮化發展品質。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在工作中要尊重和順應,不能夠違背。住房城鄉建設部新聞發言人、住房改革與發展司司長王勝軍認為,保障城市安全運行靠人海戰術已經行不通,必須依靠科技手段。比如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在實施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就是要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對城市的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綜合管廊、橋梁等設施進行實時監測,對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推動風險防控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從人海戰術轉向智慧防范。比如老舊小區改造通過多方位、多渠道、多路徑投入,解決停車難、充電設施不足等小區居民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目前,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5萬個,累計更新改造水、電、氣、熱等各類老舊管線管道超過30萬公里,加裝電梯12萬部以上,改造增設停車位300多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11萬多個,老舊小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提高城市的安全韌性水平,綜合性、系統性很強,也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要想明白、干實在,把握規律,把思路理清楚,創新機制,用準辦法。提升城市安全韌性需要從工程、管理、技術、制度等方面協同發力,比如地下管網是城市的里子工程,對城市運行和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這方面有短板就要補上,管網老化了就要及時更新,否則就會有隱患,就可能出安全方面的問題。自然資源部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表示,針對城鎮發展進入存量時代的特點,自然資源部出臺支持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設施等規劃和土地政策指引,探索存量換增量、地下換地上、資金技術換空間,鼓勵土地混合使用和空間復合利用,激活城市發展新動力。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要素支撐保障方面,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推動新增城鎮建設用地向經濟發展優勢地區適度傾斜。(孟凡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