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日),我國西北地區海拔最高的風電場——烏恰風電場首批機組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正式投運,這是我國最西端的風電場,它的投運標志著我國在高海拔地區風能開發上取得突破。
高海拔的極端環境下
風電場如何安全運行?
烏恰風電場地處帕米爾高原,屬于高海拔山地風電場,與普通山地風電場相比,面臨更大考驗。那么這些大風車在此極端環境下,如何保持安全運行呢?
在離風場幾公里外的葉片堆放場,記者看到幾十個巨大的葉片擺放在這里。從河北制作好的葉片,經過幾千公里的運輸,在吊裝前,會在這里進行檢查和維護。
聯合動力技術(保定)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丹:我們能夠看得到的是接近100米長的葉片,我們看不見的,在葉片的表面上,還設計了不到1毫米厚的防紫外線的涂層,如果沒有這個涂層結構,葉片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脆性、老化。
一般來說,氣候環境中,溫度、濕度、鹽霧、低氣壓、大風、雷電等環境因素對風力發電設備的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王曉丹告訴記者,烏恰風電場所在地,全年紫外線強烈,冬季長達6個月,最低氣溫低于-50℃。為更好地適應海拔高、山地多、空氣稀薄、雷電頻繁等因素,項目團隊對風機的絕緣材料、結構進行了加強和完善。
聯合動力技術(保定)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丹:這些裸露在葉片表面的金屬點,是我們葉片防雷接閃的位置。這些接閃位置的布局,是我們根據項目當地的雷電情況和我們辦公室的仿真做出的布局設計,以保證葉片在高速旋轉下還能有效接受雷電流,防止葉片遭受雷電的損傷。
長“魚鰭”風機確保機組安全運行
同時,針對當地氣候干燥、風沙大、陣風頻繁的氣候特點,設備廠家將風機設備的連接密封部位進行了升級,還在風機兩側專門設計了魚鰭一樣的裝置,確保實現設備長期可靠穩定運行。
國能思達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區域經理孟慶東:兩側像魚鰭一樣的裝置,它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機艙內空氣流動,降低機組溫度,提高散熱的效能,內部加裝濾網,降低內部的風沙。同時,兩側這個魚鰭,顧名思義,會保持機組的平穩運行。
數字化無人值守運行
實現實時監控
烏恰風電場針對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做了多項技術創新。由于風電場所在位置遠離人口密集區,風電場按照“無人值守”運行方式進行設計,實現在控制室內,實時掌控整個風電場的運行情況。
在主控室,記者看到風電場負責人正通過遠程對講系統和風機上的工作人員進行視頻通話。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烏恰風電項目部經理瞿峭剛:風電機組設備總共配備了400多顆高清攝像頭。這些高清攝像頭的作用,是保證我們的設備遠程可見,保證我們所有的工作面也是遠程可見的。這對以后我們的安全管理,還有設備的遠程巡視都提供了極大幫助。
瞿峭剛告訴記者,現場的每臺風機全身還遍布著各類不同功能的傳感器,可在線實時查看設備運行數據、在線振動數據、視頻數據等。風機運行過程中,這些數據實時傳入數字化監控平臺,平臺根據數據建立故障預警模型,實現“告警”變“預警”,“被動檢修”向“預知維護”轉變。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烏恰風電項目部經理瞿峭剛:這里就是我們的風電機組的后臺控制了,我們單臺風機有1716個數據測點,全場加起來大概有65000個數據測點。這些數據通過后臺的處理分析,能實現我們風電場的實時監控和自動控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