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24年度國家工業節能診斷服務任務清單的通知》(以下簡稱《任務清單》),組織開展年度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工作,促進工業企業、園區節能降碳、降本增效,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
根據《任務清單》,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61家節能診斷服務機構,為90余家工業園區以及近1900家工業企業實施節能診斷,涉及近千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00余家綠色工廠以及近百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覆蓋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輕工、紡織、機械、汽車、電子、數據中心等行業領域。
成效明顯 為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工業節能不僅關乎企業的經濟效益,更是國家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關鍵。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丁志軍在日前召開的2024(第十五屆)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大會上特別指出,近年來,我國工業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取得了積極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了36%,以年均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工業經濟增長,為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4.7%,單位GDP能耗進一步下降。工業領域,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扭轉了去年同期不降反升的趨勢,步入由升轉降區間,工業能源效率利用水平提升。
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深入推進。工業領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向“新”向“綠”轉型態勢明顯,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深入展開,鋼鐵、水泥、煉油等重點行業加快優化升級。建筑領域,結合城市更新等工作,深入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已實施城市更新項目超過6.6萬個;推進建筑全面電氣化發展,促進建筑運維邁向智能化,在條件適宜地區試點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交通領域,圍繞鐵路、公路、航道、機場等開展綠色化改造,加強充換電、加氫、港口機場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能交通,運用大數據優化運輸組織模式。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5.7%。在國家層面累計培育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園區37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605家,綠色工廠產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產值比重超過17%。
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綠色制造研究室副主任李歡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當前,工業用能結構持續優化。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等工業領域用能電氣化技術加快推廣,電能占工業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升。初步測算,2023年已超過26%。一批工業綠色微電網典型應用場景與案例得到推廣,企業和園區就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力明顯提升。”李歡表示,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電解鋁行業清潔能源比例達到24.4%,石化化工等行業加快探索綠氫規模化利用,綠色能源成為工業能源消費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陳學森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色行業聚焦最大化的節能減污降碳目標,積極推動技術改造,淘汰了能耗高、“三廢”排放量大、生產成本高的落后電解鋁產能,取而代之的600KA電解槽、新型穩流電解槽等一批先進綠色低碳技術與裝備,達到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世界領先水平;國內95%以上的銅、鉛、鋅冶煉行業實現了當今世界的最先進生產工藝;銅冶煉側吹+頂吹技術、大型化電解槽、紅土鎳礦濕法冶煉工藝技術均實現“走出去”,帶領了全球行業的技術進步;稀土分離提純技術取得新進展,自主研發了碳酸氫鎂法分離提純稀土、離子型稀土礦浸萃一體化等新工藝。
“我國積極推動電解鋁、工業硅等高用電行業向云南、四川等水電豐富的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等風光電豐富的地區轉移,有色行業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穩步上升。”陳學森介紹。
石化行業是國家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也是投資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孫偉善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石化行業按照基地化、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的模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籌建了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浙江寧波、上海漕涇、廣東惠州和福建漳州古雷。7大石化產業基地、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寧夏寧東、新疆準東等4大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園區,實現了能源資源的集約化發展,極大提高了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持續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如煉油退出落后產能約1.6億噸,尿素、燒堿、聚氯乙烯、電石、硫酸分別退出落后產能1787萬噸、327萬噸、269萬噸、900萬噸和2160萬噸;全行業乙烯單位產品能耗提升3%,合成氨單位產品能耗提升5%。
“要支撐全社會實現‘十四五’節能約束性目標,須清醒認識到,工業節能降碳在2024年、2025年還是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丁志軍指出,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2/3左右,一些重要的原材料對外依存度高,資源保障和環境約束矛盾還較為突出。他表示,加快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本質要求。
李歡認為,當前,我國正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制造流程數字化等六個方面轉型,加快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可以對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體系進行全面診斷,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是實現工業能效提升的有效方法,是強化能源消費低碳化的重要手段,對完成“十四五”工業節能任務目標意義重大。
優化升級 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
《決定》提出,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在李歡看來,能耗標準是引領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我國正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動態更新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水平,持續提升節能指標要求。工業節能診斷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照能效標準,核算并評估主要用能工序、設備、產品能效水平和實際運行情況,支撐企業對標達標,大范圍使用高效節能設備工藝。
李歡介紹,近年來,工業能耗強度持續下降。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十四五”前三年電石、電解鋁等產品單耗分別下降7.6%、2.6%。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能耗大幅下降,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降至1.3左右,5G基站單站址能耗相較于商用初期降低超20%。
“技術進步促進節能提質。隨著全行業對節能技術的不斷投入,國家的鼓勵引導,眾多先進技術用于新建產能和現有產能的升級改造中,中央企業爭作節能降碳排頭兵,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升,成效顯著。”孫偉善介紹,中石油大力實施節能技術改造,2023年投入節能資金實施油氣生產系統提效、余能利用與天然氣回收、能量系統優化、裂解爐和加熱爐節能改造等50項節能降耗項目。已建成項目實現節能量13.4萬噸標煤。中石化實施“能效提升”項目497項,實現節約能源86萬噸標煤、效益16.9億元。中海油完成節能減碳項目107項,包括能效提升和余熱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利用、火炬氣治理項目等,可節能33.6萬噸標煤、減碳66.9萬噸。
“總體來說,全行業直面挑戰、凝聚共識,加快構建新能源、新材料、新業態多能互補的新格局,全行業在低碳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孫偉善說。
孫偉善介紹,“十四五”以來,行業關注重點梳理優先制修訂的綠色標準項目,加快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節能節水標準研制。連續制修訂40余項重點產品能耗指標,20余項項重點產品的節水和節水型企業指標,涵蓋行業重點耗能耗水產品,修訂標準指標大幅提升,其中,煉油3級能耗指標值下降26%,乙烯3級指標值能耗下降11%,為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更高的標準遵循。
同時,有色行業在加快推進行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行業節能降碳取得新進展,綠色發展成效顯著。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部主任劉華介紹,2023年十種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產量7469.8萬噸,同比增長7.1%,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電解鋁綜合交流電耗為13323.6千瓦時/噸,同比下降1%;銅冶煉綜合能耗(以標準煤計)195.3千克標準煤/噸,同比下降3.4%;鉛冶煉綜合能耗(以標準煤計)達到306.1千克標準煤/噸;電解鋅冶煉綜合能耗(以標準煤計)845.2千克標準煤/噸,同比下降5.8%。
“此外,再生鋁、再生銅、再生鉛、再生鋅產量不斷增長,節能降碳效果顯著。2023年我國再生鋁產量達到950萬噸,比2013年幾乎翻了一倍。用再生鋁生產鋁材,省去了氧化鋁生產電解鋁的電耗;用1噸再生鋁替代1噸電解鋁,可減排10.6噸CO2。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生力軍。”劉華進一步表示。
陳學森表示,工業節能診斷是采用“能效診斷+改造升級”的模式,對企業能源利用、能源效率、節能潛力等進行“把脈問診”,發現企業在節能降碳方面的短板及綠色發展面臨的瓶頸,提出有效的節能措施和建議,推動企業節能降碳、降本增效。工業節能診斷也是推動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深入開展工業節能診斷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陳學森表示,一方面,工業節能診斷可精準找出企業在降碳、減污方面的短板,通過優化能源結構、開展節能改造,補齊短板,實現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另一方面,工業節能診斷可高效識別企業在擴綠、增長方面的優勢,形成宜推廣、可復制的擴綠增長方案,鍛造長板,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助力“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決定》提出,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等。這些都對行業企業節能降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孫偉善表示。
孫偉善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除了對能源消費活動進行管理與限制外,還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限制。這種新形勢必然要求我國石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走出一條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約束日趨嚴峻,為促進行業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節能降碳是重中之重。
“在開展節能診斷的過程中,能夠幫助企業加強能源和碳排放數據管理意識,進一步建立和提升碳排放統計能力,完善數據質量,為能源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構建低碳產品供應鏈等工作奠定扎實基礎。”孫偉善表示。
“工業節能診斷服務通過推動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產業升級,這與《決定》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契合。同時,節能診斷服務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與《決定》的要求高度契合,是推進工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廣東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陳文海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芬尼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堅決擁護國家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工作及積極推動落地。
多方協同 推動任務落地實施見效
《任務清單》提出,聚焦中小企業、工業園區節能降碳。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60%以上的GDP、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園區作為工業企業和基礎設施集聚的平臺,是統籌推動園區內企業間實現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紐帶。2024年診斷工作繼續面向“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開展節能診斷,并將工業園區納入服務范圍,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專業能力,深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提出可復制易推廣的節能降碳解決方案。
“作為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廣東芬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量產變頻熱泵及R290環保冷媒的公司之一。創立之初就確立了以人才、技術為中心,把創新作為驅動力,持續加大在研發和實驗室建設上的人員和資金投入,建立了包括節能型綜合性能實驗室、精密級半消聲實驗室、可靠性實驗室等在內的20多個專業實驗室。”陳文海表示,在實際應用中,芬尼產品的節能效率也有顯著提升。比如,芬尼的超級北極星機組采用全直流變頻技術,使得機組綜合能效比相對定頻提升20%,全年運行費用降低20%以上。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節能診斷服務有哪些特別的意義?如何幫助企業發現短板弱項,并提出改進建議?
陳文海表示,中小企業往往因資源限制而缺乏專業的能效管理,通過引入節能診斷,可以揭示其能效瓶頸,進而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并降低運營成本。而工業園區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較為集中,這也是節能降碳的潛力所在,通過專業的節能診斷,可以優化園區整體能源結構和用能方式,推動其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
“可以說,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工業節能診斷服務不僅是實現節能降耗的工具,更是推動其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陳文海說。
“通過專業的節能診斷,企業可以了解自身用能狀況,合理地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高效地進行能源管理,從而達到節能降耗、節省能源開支的目的。為加快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孫偉善介紹,節能工作綜合性強,涉及范圍廣、環節多,對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要求高。因此,一般企業難以自身完成用能診斷與分析。通過專業的節能診斷服務,可以幫助中小企業判斷診斷能源利用是否科學合理進行分析比對。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實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計劃》,組織社會多元技術力量在全國各行業及重點領域實施節能診斷服務行動,推動形成“先進領跑”“標準約束”“監察執法”“診斷服務”多輪驅動工業節能降碳新模式,為節能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累計組織為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數據中心等行業領域2萬余家企業開展服務,提出改造措施建議5萬余項,全部實施后預計可實現年節能量8500萬噸標準煤。
在推動工業節能診斷服務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應如何協同合作?下一步,中小企業將如何更好推動節能降碳工作發展?
孫偉善建議,在開展節能服務的過程中,政府應當進一步強化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監督管理,建立健全促進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在節能減排領域積極投入,得到更加完善的融資支持。向企業宣貫節能診斷服務的意義。搭建工作對接平臺。組織節能診斷服務機構,根據中小企業需求,制定個性化服務。根據節能診斷服務的結果,為中小企業提供財政支持。擴大宣傳,加強與各行業協會的合作。
“作為中小企業,應當提高節能降碳責任意識。積極參與節能診斷服務工作座談會。按照節能服務機構的要求,提供生產經營、能源利用等相關資料。根據節能診斷的結果,發現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積極改進。積極尋求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幫助。積極參與政府等各方面組織的節能降碳活動,分享節能改造過程中的經驗,需求發展機遇。”孫偉善建議。
有色金屬行業中小企業數量眾多、覆蓋面廣,是行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學森表示,節能診斷服務需政府、企業形成高效協同的合作機制,共同推動診斷服務與現實節能降碳需求的有效結合,才能確保節能診斷取得實效。一是相關部門要做好節能診斷服務的統籌協調,加強對節能診斷服務機構的管理和監督,確保診斷服務取得實效;二是結合實際情況,加大對節能診斷工作的政策、資金等支持力度;三是企業要廣泛參與,主動配合第三方機構開展節能診斷工作,建立健全節能管理組織機構和制度,認真落實節能改造方案和能源管理建議。
“下一步,中小企業應以工業節能診斷為契機,積極實施節能降碳技術升級和改造,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一是將節能診斷意見與建議轉化為具體的節能行動,推動節能診斷走向節能改造;二是加快淘汰能效水平低下的工藝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三是建立能源管理組織機構,建設能源管控信息化系統,強化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運行,提升能源管理水平。”陳學森表示。
在李歡看來,政府和企業應共同探索建立各類交流對接平臺,建立技術清單、解決方案清單、政策清單,滿足廣大中小企業在節能改造方面的技術、服務、資金、政策需求,打造節能咨詢、節能診斷、改造方案設計、資金對接、效果評估在內的節能服務閉環系統,推動更多專業節能診斷建議落地實施見效。
“作為熱泵行業單項冠軍,芬尼積極始終以推進綠色節能事業發展為己任,未來,在推動節能降碳工作的發展上,芬尼將持續深化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發展更加節能、低碳的產品線;堅持全球化戰略,在國內市場方面,重點開發室內環境解決方案,推出針對建筑領域的綜合節能方案,降低建筑能耗,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針對海外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寒冷地區的采暖需求,重點發展采暖業務,提供高效、環保的采暖解決方案。”陳文海表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