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時光的回廊之中,廣東科技學院綠美廣東綠韻古村煥新工程突擊隊抵達了企石鎮的江邊村。他們深入探訪了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古樸村落。今天他們將揭開傳統武術的神秘面紗,親自體驗詠春拳的精髓所在,深刻感受每一招每一式間蘊含的力量與智慧。
詠春拳簡介
詠春拳自嚴詠春創立以來,已有超過200年的悠久歷史,其武學宗旨深植于“正心修身”之中。詠春拳源于少林,承襲于佛山,其教學體系強調傳統內家武學理念,旨在強身健體之余,亦不忘詠春拳的實戰特性。
梁宇熙師承第五代詠春傳人郭偉湛。2019年,詠春拳成功申請并入選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梁師傅的教導得以了解和學習詠春文化。而梁師傅本人,也于2021年榮獲東莞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非遺傳承自此成為他肩上的一份責任,一種融入日常的習慣。
自2014年起,梁師傅便積極帶領宇熙詠春團隊走進各鎮街的眾多幼兒園及中小學,開展公益教學活動,致力于將詠春文化廣泛傳播,讓更多人受益。
詠春拳體驗
詠春拳的益處眾多,今日我們的隊員們有幸跟隨梁師傅親身體驗并學習了詠春拳的精髓——“三板斧”,共同沉浸在詠春拳的獨特魅力之中,深刻領略其精妙的攻防技巧。“三板斧”實則是詠春拳中至關重要的“攤、膀、伏”三種基本手法,它們構成了詠春拳技擊體系的核心結構。
攤手又為問手,代表著詠春拳中從下往上的支撐結構。雙方搭手時,是一種位于對方手臂下面的手法,如詠春拳的單黐手里的攤手。攤手多是從下往上再帶點角度去撬開對方的手。
膀手,代表著詠春拳中左右橫向運動的支撐結構。通過旋轉手腕的動作,實現借力打力、以柔克剛的效果。不直接硬抗對方的攻擊,而是通過巧妙的旋轉引導,將對方的力量化解于無形。
伏手,代表著詠春拳中從上往下壓制的結構。通常由前手執行,當對手發起直線攻擊時,前手會從中間線位置向外側快速移動,以手掌外側接觸對手的前臂或手腕,從而攔截對方的攻擊。在詠春拳中一般會與攤手、膀手配合使用,而不單獨出現。
在本次詠春拳的體驗中,梁師傅首先為我們介紹了詠春抱拳禮的動作。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等意思。
接著,梁師傅親自給我們展示了膀手的操作示范。只見他身姿挺拔,動作行云流水,一招一式都盡顯功力。示范結束后,更是熱情地與我們進行互動,耐心地指導我們的動作,糾正我們的錯誤,讓我們在親身實踐中更深刻地體會到詠春的魅力和精髓。
走進人物
為了更深入地探索詠春拳這一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路,我們與梁師傅進行了交流。
我們詢問梁師傅開始詠春拳公益教學的初衷,梁師傅表示:“主要是由于現代社會中,成年人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而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也被賦予了極高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武術作為一種興趣班,往往難以吸引足夠的學員。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公益教學的方式,將詠春拳這一中國武術的瑰寶傳播給更多人,讓大家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和價值,從而擴大群眾基礎,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國術文化——詠春拳的學習中來。”
在談及詠春這一非遺傳統文化傳承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時,梁師傅指出,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學習詠春拳的人群趨于年輕化,且數量有限。觀察現今的年輕人,他們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包括購房、購車等經濟負擔。同時,老一輩的人在快速發展的電子科技時代中也難以吸引足夠的關注,使得他們的生活同樣充滿壓力。因此,詠春拳的傳承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即潛在的接受群體正在逐漸縮小。為了確保這一非遺文化的持續傳承,我們需要積極應對這一挑戰,努力吸引更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到詠春拳的學習中來。
盡管如此,梁師傅在江邊村駐守的這些年里,始終堅守初心,不懈努力。同時,他也誠摯地呼吁社會各界公益人士及政府機構能夠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扶持與幫助,共同克服資源限制,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推廣詠春拳文化,保護并傳承好這項寶貴的非遺傳統文化,確保這一非遺傳統能夠走得更遠、更長久。
心得體會
詠春拳作為一種極具實用性的武術,其技巧直接且高效,特別適用于自衛防身。通過研習詠春拳,我們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應對突發危險情況的能力,還能有效鍛煉體魄,增強體質。
學習詠春拳,不僅是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過程,更是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尊重。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承正面臨諸多挑戰。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難以抽出大量時間專注于武術的學習與傳承。因此,詠春拳的學習與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續與弘揚。
我們期望通過詠春拳的學習,不僅能夠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更能培養個人的耐心與毅力。在此,我們呼吁更多人關注詠春拳,激發對這一傳統武術的興趣,共同努力將其傳承下去,讓這項珍貴的非遺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繼承與發揚的宏偉目標。(作者:朱曉婷 黃鑫云 莫豐源 鄭曉媛 陳心悅 鄭譯唯 林文朗 劉詠琪 陸敏霞 羅嘉君 陳小曼 張展耀)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