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為響應國家號召,展現青年風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長河中“動”起來,創新發展,生生不息,7月17日-7月27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拾遺傳承”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泰安市、濟南市,如泰安市泰山區的“泰山皮影”,考察學習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泰山皮影,了解皮影傳承現況與特點,演繹皮影,再現中華傳統風采,整個社會實踐團隊跨越年級組成。“皮影戲里運乾坤”,拾遺還看今朝,我們青少年作為拾遺主力軍,要踐行“絕知此事要躬行”精神,通過社會實踐挺膺擔當,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展現中國式浪漫。
7月16日,實踐團的成員們從泰山皮影第八代傳承人閆冬梅老師那得知消息:將“三次將皮影演進聯合國”的范正安老師將在7月18日在泰山皮影進行演出,屆時有專門媒體進行報道。范正安老師曾三次將泰山皮影演進聯合國,并獲評2023年度“泰山榜樣”人物。恰逢雨季,7月17日下午,“拾遺傳承”實踐團隊成員冒著暴雨陸續趕到泰安,提前學習皮影相關知識。
圖一實踐團隊隊員查找古籍提前學習皮影知識,并對拍攝流程進行計劃商議李永晨攝
7月18日,實踐團隊前往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首先,在泰山皮影第八代傳承人閆冬梅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提前到達研究院,為接下來的“視覺盛宴”做好準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老師也早早來到了戲院,他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不論大小,只論真心。
圖二范正安老先生正在檢查調試演出樂器與工具王華欣攝
新聞媒體人員與翻譯人員帶領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外國留學生們陸續從全國各地趕來,實踐團隊成員也跟隨留學生們認真觀看《蛙鶴龜》《泰山石敢當》。
經過閆老師詳細介紹后才得知剛才大家所聽到的配樂里的各類樂器,全是由范老先生獨自一人演奏的,“震撼”二字已經不足以形容當時的心情。十幾年前,2010年范老先生就憑借這“十不閑”演進了聯合國震驚了全世界,這正是泰山皮影的獨特之處,也是范老先生的獨門絕技。作為世界上三個掌握“十不閑”技藝的其中一人(其他兩位為范老先生的兒子與孫子),范老先生的技術可謂是爐火純青。所謂的“十不閑”是:一人做十人量的活,手不忙腳不亂。表演者要“腦里想著詞兒、嘴里唱著曲兒、手里舞著人兒、腳下踩著錘兒”,相當于五官、四肢、頭腦一刻都不能有片刻閑著,各司其職。范老先生需要一個人獨立完成編劇、皮影制作和表演。表演過程中要操控十種道具,包括通過繩索、杠桿同時操縱著安置在架子上的快板、鈸、鉦、木魚等樂器,還要一邊伴奏一邊唱歌一邊表演皮影,手、足不停閑。
演出結束后80多歲的范老先生親自向實踐團的成員們介紹各種樂器,并手把手帶領實踐團隊成員與外國留學生親手感受皮影。其中大家對于《泰山石敢當》中的“換頭”技術感到驚訝,范老先生也耐心講解,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僅僅操作皮影就已經難上加難,可見演“活”皮影有多困難。結束后不管是實踐團隊成員還是外國留學生對泰山皮影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爭相到幕布后探尋奧秘,并且實踐團的成員們向范老先生請教,并對于泰山皮影的傳承提出了自身的見解。
圖三范正安老先生演出結束后向大家一一介紹樂器并演奏示范翻譯人員在旁邊實時翻譯董佳音攝
圖四表演結束后范正安老先生帶著表演的皮影現場演示給大家看董佳音攝
圖五范正安老先生回答實踐成員以及留學生問題李永晨攝
圖六實踐團隊成員與范正安老先生合影留念董佳音攝
圖七范正安老先生帶領實踐團隊成員與媒體成員們再次演繹皮影翻譯人員實時翻譯王華欣攝
7月19日,實踐團隊成員回到酒店,對昨天的拍攝進行復盤與總結,并為明天的采訪做好準備。“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據記載,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與唱腔配合。實踐團成員結合采訪問題想到了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擔心皮影“凍起來”的問題,思考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把皮影帶向大眾,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打算明日與閆老師交流探討。
7月20日,實踐團成員再次前往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對閆冬梅老師進行采訪。在采訪談到范老先生時,閆冬梅老師止不住的贊嘆。閆老師坦言:范老先生仿佛天生就是吃這碗飯,該吃這碗飯?她說范老師有今天的成就:一是天賦,二是努力。演出前,對于弟子們準備工作的幫助,范老師一一拒絕,秉持著一人演活一場戲的原則,非常認真。范老先生對于皮影的放置都是有講究的,比如正派在上面,反派在下面按順序放好、壓平以及樂器的擺放。采訪結束后,實踐團成員感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像范老師這樣擇一事終一生年輕人太少了。成員們非常崇拜范老師的傳承態度,立志學習范老師這種精神,將皮影這個千年不朽的傳奇演繹下去,將皮影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圖八團隊成員帶著問題采訪閆冬梅老師并與老師交流心得韓一諾攝
7月21日,實踐團前往了泰山皮影的另一處所在地跟隨著導游,體驗泰山皮影。當今許多家長也注意到了傳統文化在孩子的成長中的作用,培養孩子們的歷史文化歸屬感。在這里將會看到許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之下,切實地感受著制作皮影的樂趣。實踐團成員也看到了地方導游的力量,以及之前沒有見過的許多精美的皮影制作品,接下來實踐團的方向將轉向皮影文創產品,發揚光大。
圖九孩子們和家長跟隨導游親手制作皮影感受皮影的歷史韻味王華欣攝
7月22日,實踐團結合根據范老先生與閆老師的采訪對這幾天的實踐進行了一個分析與總結,成員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泰山皮影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特點。如泰山平影結合了泰山石敢當的精神。在進行皮影傳播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問題,皮影不僅可以演繹歷史,還可以演繹現代的文化,并且一定要與當地的文化相聯系,要適合當地的文化皮影,這樣皮影才能夠被當地人接受,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與皮影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7月23日“拾遺傳承”社會實踐團隊第三次來到了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實踐團的成員們與研究的老師也相對熟悉了。實踐團隊的成員們在同為第八代傳承人魏兆芳老師悉心指導下親手體驗制作皮影的過程,制作皮影講究的是一個心平氣和,從選皮制皮再到畫稿雕刻,鏤刻、敷彩、熨平等等每道工序都急不得也少不得。
實踐團隊的成員們用一天的時間感受魏老師口中的“皮影會說話”,體驗歷史的文化韻味,感受非遺的魅力。實踐團體驗了皮影的兩種不同材質,一種是驢皮材質,俗有北山驢皮明如鏡之說,另一種是更適合兒童的PVC材質。實踐團隊成員們在鏤刻皮影時在細節要費眼力、手力,驢皮非常硬,用刀時手指往往用力到顫抖刀也一走不走,真真切切體驗到了傳承非遺的不易,在實踐之前實踐團成員們從未想過制作皮影如此困難。
圖十實踐團隊成員親手體驗制作皮影過程董佳音攝
圖十一魏兆芳老師親自指導實踐團成員們制作皮影,悉心傳授經驗李永晨攝
圖十二團隊成員制作完成并學習舞動皮影李永晨攝
圖十三實踐團隊成員與第八代皮影傳承人魏兆芳老師在門口合影留念李永晨攝
楊絳先生說過“不要一直停留在一個地方”,實踐團隊決定多出去看看。7月24日,實踐團隊成員集體前往濟南市,對照濟南皮影戲再次感受泰山皮影的獨特之處。
圖十四實踐團隊成員在濟南皮影戲前合影留念李永晨攝
泰山皮影與濟南皮影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皮影的材質。泰山皮影的材質主要是驢皮,而濟南皮影的材質多是牛皮,二者沒有價值大小。于是我們再次體驗了濟南皮影的制作過程,這次用的是牛皮。實踐團隊成員細細觀察了這次皮影的材質,并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參觀皮影制作品。尤其是一幅孩童嬉戲圖,在拍攝時并沒有發現這是皮影制成的,以為單純是一幅水墨畫,等實踐團成員們湊近了,才發現這全部都是用牛皮所作,我們再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7月25日,26日,27日實踐團成員分別到濟南、聊城、濟寧、臨沂,回到了各成員家鄉所在的城市。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向父老孩童們介紹皮影,將非遺傳入大街小巷。
圖十五實踐團隊成員深入大街小巷宣傳皮影文化讓非遺走進大家心里董佳音攝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成員們感受到了泰山皮影與濟南皮影的不同,濟南皮影多演繹《三打白骨精》等家喻戶曉的故事,而泰山皮影貴在“泰山”二字。泰山皮影與泰山文化息息相關,緊密結合,主要代表作是《泰山石敢當》。對于團隊成員來說,在光與影交錯的舞臺上,泰山皮影不僅僅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新碰撞的火花,實踐團的成員們堅信在無數青年學者的共同努力下,這份兒寶貴的文化遺產定能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星光不問趕路人”,本次社會實踐是文化傳播學院“拾遺傳承”社會實踐團隊第一次走出校園,也是第一次這么近的感觸非遺,實踐團隊的成員們第一次如此強烈的感受到了歷史文化歸屬感。本次傳承非遺的活動當中,對于實踐團的成員們來說積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的同時,還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與民族使命感。
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我們實踐團不是盲目的、一股腦的完成整個社會實踐,而是采取實踐一天,復盤一天的方法,查漏補缺,充分利用了頭腦風暴法。期間,實踐團也遇到了一些挫折與難題,但秉持著“事雖難,做則必成”的精神,積極克服;也會產生一些矛盾,而在隊長的帶領之下,成員們相互之間理性溝通,聚焦問題,知難而進。范老先生坦言:“工藝繁復,市場萎縮,令年輕一代望而卻步。”因此我們實踐團認為:一要呼吁政府支持,社會關注與人才培養并重,以煥發皮影新活力;二要皮影與新時代發展緊密結合,非遺文化與時代密切相連,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共同發展。三要注重傳統的同時,也要為非遺注入時代新動力,結和地域民俗與色彩,實現創新發展。四要傳承非遺的同時與文創相結合,實現文化經濟雙豐收,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新時代青年,應牢記囑托,不負韶華,未來將有更多的青春力量匯入歷史長河中。“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做不懼千萬事。”傳承非遺并非一朝一夕,實踐團成員們要在平淡瑣碎里不斷堅持,傳承非遺并非唯一的理想,使得非遺扎根土壤、茁壯成長、結出碩果,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才是最終目的。(王華欣譚陽陽董佳音李永晨韓一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