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郭宇
“目前國內外能轉化的科技成果占成果總量不足5%,如何構建具備潛力的“硬科技”項目庫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環節”。
重研院陳錦董事長
9月2日,正值中國工業報社成立44周年的重要日子,由中國工業報社組織召開了“2024尋找中國新質生產力領導者案例專題研討會”活動。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錦在會上介紹了“研究院經濟”模式如何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
目前該研究院以重大原創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暢通專精特新企業孵化培育全流程管道,在國內率先探索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研究院經濟”模式,定位為“生成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不斷提升產業本地生成能力。
到目前為止,研究院累計推動超100項國際領先的新技術產品中試熟化,生產產品近7400臺(套);累計指導蔚藍時代、宸碩等26家孵化企業建設質量體系;累計為科創團隊、高技術企業提供中試服務近3500余次。
此外,研究院轉化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高價值專利技術超700件,累計孵化科技成果轉化企業57家,培育重慶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累計收益超3億元,吸引入駐創新團隊中,碩士博士及相應職稱以上的高層次人才300余人。
這些成果,來源于研究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研究院經濟”模式。陳錦介紹,該研究院服務通過三個方面進行推進:
一是服務全過程,圍繞科技成果篩選引入、成立孵化企業、規模化生產、市場推廣等過程,提供人才招引、財務管控、應用推廣等全方位賦能服務。
二是商品化過程,即提供產品小試、中試、定型、技術標準、質量控制等全方面中試服務,推動專利技術實現樣品、產品、商品演化過程。
三資金全過程,打通投資、市場銷售、運營管理、退出等過程,推動政府資金實現“投入-運營-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全周期孵化體系助力企業跨過初期“至暗時刻”
“我們將打造科技成果‘蓄水池’解決轉化項目來源的難題”,陳錦表示,這需要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商業邏輯,實現技術研發投入到經濟效益產出的良性循環。構建全成長周期加速孵化管控體系,助推孵化企業跨越三年初創期的“至暗時刻”。
因此,研究院落實了“科研開發-定點孵化”的長效合作,打造優質科技成果資源庫;搭建科技成果對接平臺,構建科技成果常態化對接機制。
現在,研究院已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等20余所高校、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0余個實驗室、紅宇精密等50余家重點企業達成合作關系,引進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匯聚重慶大學31個科研項目團隊、近300名教授專家、5個省部級以上研發平臺。目前已儲備可轉化的高科技項目2000余項。
此外,還主導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聯合川渝科技青年聯合會、川渝機械工程學會等十余家知名學術組織,常態化開展“成渝科技資源精準對接活動”等項目交流活動近200次,匯聚成渝知名高校教授和行業專家1000余名。牽頭組建重慶市電工技術學會,填補重慶市電工技術領域學術組織空白;研究院作為第一屆理事長單位,助推學會吸納300余名會員。
多重服務打通科創發展中的難點
目前,構建科技成果產業化,暢通運營體系還存在一些難題。比如,當前國內創新平臺大多依靠財政撥款,以“撥改投”的方式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存在“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等特點。
科技成果具有復雜性、專業性和難以預測等特點,如何科學、客觀地評價科技成果仍然是世界性難題。大多數科技服務機構僅是提供相應平臺,但未深入科創企業后續成長過程,導致整體孵化存活率不高。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院以追求商業成功為核心目標,以市場化機制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商業邏輯,實現技術研發投入到經濟效益產出的良性循環。
構建多維度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引入八大關鍵步驟,組建“技術專家委員會”和“經濟性專家委員會”,對技術先進性、成熟度以及經濟可行性、市場化前景等進行綜合論證,結合重慶市產業布局,篩選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市場空間大的高價值科技成果,引入利益聯結機制,將股份分配貫穿于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專利持有人及科創團隊以知識產權評估值入股,研究院、風投機構注資參股,技術、經營團隊現金跟投,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針對整體孵化存活率不高的問題,研究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思路,遴選職業經理人擔任孵化企業的總經理或常務副總經理,通過構建“一套機制,兩個平臺,三項管控,四大體系,五大鏈條”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運作模式,提供從孵化項目引入到產品打入市場的全方位、全要素賦能增值服務,推動新生科技企業度過初創期的“至暗時刻”。
資金風險管控方面,通過三個“三分之一”引導孵化企業構建資金使用規范,“1/3用于員工工資、1/3用于產品研發、1/3用于日常運營”,形成可持續、穩健的現金流。初步實現孵化企業成活率100%。
陳錦提到,與重慶大學陳顯平教授共建的平創半導體公司,成立初期,研究院派駐原大型國有企業廠長擔任常務副總經理,推動平創半導體公司從僅有“一個教授”“一張專利紙”的初創團隊成長為擁有400余人、近2億元產值的“明星”企業。
據此,平創半導體成立于2019年11月,注冊資本10345萬元。公司致力于SiC、GaN第三代半導體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是國內最早從事SiC功率芯片研究及應用的團隊之一,其中博士、碩士學歷占比60%以上。成立一年升為規模以上企業,兩年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三年成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公司現在已經建成投用6000平米車規級功率芯片封裝基地,正規劃二期200畝廠房建設,預計實現產值2億元;研究院通過股權退出實現凈收益1200萬元,投資回報率達100%。現在平創已經成為重慶市科創板上市儲備庫重點企業,正開展上市規劃。
建設中試共享體系“開放合作、資源整合、不重復建設”
科技成果在產業化階段還會面臨產品良品率、設備工藝、成本控制等問題。
陳錦表示,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中試共享體系建設思路,不斷將新產品新技術試驗出來、檢測出來、生產出來、標準制定出來,真正提供“好用、耐用、管用”的高科技產品。
一方面,積極盤活現有資源,充分利用閑置廠房等空間資源,整合高校檢驗檢測等設備資源;另一方面,針對新購置設備,由研究院總院進行統一部署,須有3家以上孵化企業存在共性需求,從而以低成本方式切實解決科技成果工程化難題。
比如,研究院利用璧山工業園區閑置場地成功打造5800平米中試基地;共享使用璧山職教中心五軸立式加工機床等合計約2000萬歐元的儀器設備,而自主投入儀器設備僅1300余萬元,成功帶動孵化企業實現營收超3億元。
“共享中試體系將構建‘研發—中試—規模生產’的完整產品技術創新鏈,”陳錦說,例如,研究院中試基地建設成功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接產業轉移平臺建設專項,獲得資金支持4500萬元;高端MEMS傳感器封測中心打造300平方米無塵車間,引進精密劃片機、自動點膠貼片機等近100臺國際一流加工設備,打造國內領先MEMS傳感器領域專利池,吸引90余項發明專利入池,培育10余家傳感器領域企業;高精密加工中心引入五軸立式加工中心等一系列高精密加工裝備,聯合重慶大學、中南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協同攻關材料表面精密加工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