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貴州省麻江縣谷硐鎮貴州慶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養殖場,飼養員正熟練地給牛投喂飼料,這些牛兒吃的飼料便是由本地的青菜或玉米秸稈制作而成。以往這些讓農戶們頭痛的廢棄物,如今變成了助農增收的“香餑餑”。
“以前這些玉米稈要么爛在地里,要么燒掉,自從這個公司入駐谷硐以來,我們現在送到這里,隨到隨收,一天能拉3噸-5噸左右來這里,每天能有800-900元的收入,”麻江縣谷硐鎮蘭山村村民汪生學臉上洋溢著笑容。
“大力推進秸稈回收綜合利用,為農民解決困難,減少焚燒隱患,讓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實現老百姓增收入、企業降成本、生態有保障的多方共贏局面。”劉明章說。
麻江縣建立“以肥養地、以地供養、種養對接”種養循環體系,走綠色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路子,只是貴州省綠色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貴州省堅持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著力提升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負責人介紹,按照“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工作思路,貴州省先后出臺了《貴州省規模以下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技術指南(試行)》《貴州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納入糧食安全考核指標,將工作責任壓緊壓實。
眼下,正是玉米、高粱等作物豐收的時節,沿河自治縣客田社區的玉米地里,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成捆的秸稈被“吞”進機器打碎成碎屑狀,從機器的頂部管道排入打包機內,農戶們正井然有序地進行加工處理,將粉碎好的秸稈傳送至機器,經過旋轉、壓實、塑料袋包裹后,變成了一塊塊長方體的飼草墩。
“過去,秸稈不值錢,糧食收割后秸稈處理是最讓人頭疼的事,不能亂堆亂放,更不能就地焚燒,直接丟在地里又影響下一批農作物種植。現在好了,不但幫我們把秸稈全拉走處理,還按照每噸200元的價格給我們錢呢。”客田社區農戶田茂國說。
同樣,在綏陽縣蒲場鎮七九村的貴州宇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回收來的秸稈成捆成捆整齊擺放,工人們正通過機器將秸稈進行粉碎、打包,粉碎后的秸稈被吸進打捆機的“肚子”,經過打包,“吐”出一捆捆飼料。
“我們通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引導村民將種秸稈、養殖糞污進行回收,經過加工生產出青黃貯飼料、秸稈顆粒飼料和有機肥,銷往貴陽、遵義等地。”貴州宇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祝元山介紹道。
如今,廢棄秸稈經過加工成了飼料和有機肥,不僅有效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也保障了當地養殖業的飼料供應,有力推動了綠色農業發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前讓人們頭疼的秸稈正在經歷一場華麗的變身,成為綠色健康飼料新選擇。
在貴州煜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惠水縣中試基地的養殖區,每間豬舍都標注了采用哪種材料作為發酵床墊料,豬舍里都鋪上了厚厚的墊料層。每個墊料層都插著一個測溫設備,實時檢測墊料層的溫度,根據溫度的變化監測墊料層的發酵情況。
“經過1年以上復合發酵形成的墊料,將變成高端生物有機肥,還田對土壤進行修復,促進作物生長和增收。”貴州大學朱江教授介紹,每個豬舍的墊料都由除臭層、保溫層、發酵層、代謝層、緩沖(保種)層組成。
朱江教授的團隊是貴州成立的由8名院士領銜共39名省內外專家組成的秸稈綜合利用專家團隊之一。近年來,貴州省分區域、分品種、分用途研究制定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16種,建設秸稈利用重點縣22個,培育收儲運加工等市場主體955家,確保了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
將農業秸稈變廢為寶,粉碎后作為養豬發酵床的墊料,和本土菌種開展同位養豬多層復合發酵,解決糞尿環境污染問題,降低養殖戶的養殖風險和成本。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提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要堅持“農用優先、多措并舉、疏堵結合、綜合利用”的原則,探索山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建立完善秸稈收儲和應用網絡,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劉久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