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文化鐫刻著城市印記,澎湃著創新創業精神,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兼容并蓄,引領著全社會的審美潮流。北京是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是新時代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見證了中國百年工業的波瀾壯闊。積淀的深厚工業文化,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更是國家工業文化的先進典范。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論壇專業沙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 引領生產生活新潮流”在北京舉辦。會上,北京市經信局首次對外發布《北京工業文化體驗地圖》,重點呈現100個體驗項目,引導公眾回望百年工業歷史,體驗北京工業文化潮流。地圖分工業之根、工業之魂、工業之美、工業之潮、工業之智五大板塊,按照流金歲月、匠心傳承等十大工業文化打卡主題,向全社會推介100個工業文化體驗項目。
“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經歷了從消費型城市到生產型城市、再到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升級轉變。”北京市經信局局長姜廣智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工業人前赴后繼,開拓創新,為中國工業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積淀了深厚的工業文化。
體驗地圖設置五大板塊
體驗地圖推介百個項目
本次沙龍首次系統闡釋了北京工業文化內涵——
百年歷史扎下工業之根。從清末民初京西煤礦隆隆作響,到首鋼、燕化、751勇挑社會主義建設大梁,再到中關村屹立信息產業時代潮頭,一代代工業人前仆后繼,一片片廠區拔地而起,為北京留下了大量工業遺產,形成了寶貴的城市記憶。
輝煌成就塑造工業之魂。從落后追趕到創新引領,北京工業人揮灑汗水,奉獻青春,誕生了首臺黑白電視機、首個晶體管、首臺國產小轎車、首塊柔性屏等多個中國“第一”,直到今天,這股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古今融合沉淀工業之美。傳統匠人精雕細琢,煉就了美輪美奐的“燕京八絕”,現代制造精益求精,推出了富有科技感的高端芯片、人形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歷史與現代對話,傳統與創新碰撞,展現了北京工業的獨特魅力。
創新求變開啟工業之智。大國重工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全方位改變了工業形態和生產方式,北京工業迎來“新制造”變革。車間變得越來越“聰明”,工廠正在成為年輕人向往的創業之地,一批引領數字消費的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為北京城市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
文產共生激蕩工業之潮。工業與創意融合碰撞,廢棄的車間、傳統的廠區變成了充滿現代藝術氣息的文創空間,匯聚了最朝氣蓬勃的人群和交互迸發的靈感,煥發出新的生機,引領時代風尚。
姜廣智介紹,未來北京市將把工業文化作為推動各領域現代化的引擎和抓手,進一步加強工業遺產整體性保護和利用,推進分級分類保護,讓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近距離、更直觀地走進工業文化;同時,進一步加強工業文化體系研究,深挖工業文化資源價值,講好北京工業故事;進一步弘揚北京工業文化精神,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產業、一流企業、一流品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