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工業是綜合國力的根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業建設用75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長達數百年的歷程,創造了波瀾壯闊、世界矚目的工業奇跡。
1953年10月,新建的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的汽笛一聲鳴響,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成功軋制,標志著我國在向工業國轉變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1958年5月,我國第一輛“東風”轎車在長春組裝完畢,揭開了新中國工業的華章。
1967年10月,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輛地鐵樣車交付試運行,開始奔馳在北京地鐵一號線上。
……
強國之基富國之路
工業的跨越發展,奠定了我國強國之基、富國之路。
工業機器人揮舞手臂精準對上百公斤工件抓取、定位、安放,移動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進行倉儲、物流、裝配、檢測,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和高度自動化的產線,讓智能制造的體驗撲面而來……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我國工業不斷向中高端邁進,展現出新態勢、新業態、新模式,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增添了新動力。
大國工業,擁有穩定且高競爭力的產業鏈至關重要。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齊全的工業門類、豐富的產業鏈條,大大增強了經濟的韌性,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能見到“中國制造”的身影。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我國工業主要產品產量進入世界前列,從不足到充裕,從短缺到豐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制造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國工業為我國經濟運行夯實了“穩”的基礎、累積了“進”的因素、增添了“新”的動能,托起了“加速奔跑”的中國。
一部中國工業發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國經濟建設史。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大跨越。
我國工業規模穩步壯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不斷推進,聚焦新型工業化持續發力,不斷夯實中國經濟的根基。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1952年工業增加值120億元,到1992年1萬億元、2007年10萬億元、2012年20萬億元、2018年30萬億元、2023年39.9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0.5%,我國工業發展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個關鍵詞擘畫工業版圖
第一個關鍵詞是“第一制造大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極端落后,甚至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等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都不能獨立制造,到神舟飛天、“蛟龍”探海、高鐵飛馳、北斗組網等,從高端裝備到精密儀器、從重大工程到基礎材料、從“世界工廠”到“創新高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我國制造體系逐漸完善、結構優化升級、競爭力與日俱增,我國工業清晰描繪出一幅備受矚目的“制造版圖”。
第二個關鍵詞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新中國成立時工業只能生產少量粗加工產品,到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產出國、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從建國初期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到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我國工業展示出屬于“中國制造”的高光時刻。
第三個關鍵詞是“創新驅動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日用生活消費品僅有棉紗、布匹、火柴、肥皂、面粉等為數不多的品種產出,到能夠生產的產品覆蓋原材料、消費品、中高端裝備等各個領域,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從能制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壺、紙張開始實現一個又一個“零的突破”,到C919大飛機一飛沖天、復興號高速列車在大地奔馳、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精彩亮相等一批批重大技術裝備問世,從過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領跑”邁進,我國工業整體實力已經今非昔比。
第四個關鍵詞是“兩化深度融合”。從《1956年到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將電子數字計算機研制作為戰略重點之一,到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的跨越以及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與制造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我國工業由價值鏈低端的“中國制造”終于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第五個關鍵詞是“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企業中私人企業12.3萬家,到改革開放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我國中小企業呈現出“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特別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已經躍升成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對外貿增長貢獻度超半。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日益凸顯。從量的方面看,中小企業數量規模快速壯大。從質的方面看,優質中小企業不斷涌現。
五個關鍵詞奠基未來工業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我國工業發展乃至經濟建設的成功關鍵是在工業化發展中的“因事制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顯著加速,呈現出了“全、多、大、強”形勢。全是體系全,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的全部工業門類。多是產品多,我國在全世界500個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個全球數量第一。大是規模大,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接近40萬億元,制造業連續14年名列全球第一。強是設施強,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通信網絡設施,實現了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
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工業進入新階段的必要選擇,必然也正在重塑中國工業的走向。中國工業正不斷向更加高端、智能、綠色、安全的方向發展,迎來新一輪“新型化變革”,全面進入促進全產業鏈整體升級的新階段,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
關鍵詞之一“進”。我國工業主動順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突出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努力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關鍵詞之二“退”。我國工業在“雙碳”目標框架下,以碳達峰為引領,致力于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節能提高能效、能源結構低碳化、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數字化轉型等以及相關裝備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和標準體系建設,正逐步、有序推動綠色發展。
關鍵詞之三“效”。我國工業強化節能降碳目標導向,持續提升能效水平,穩妥有序推動工業節能從局部單體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加快工業用能多元化、綠色化,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低碳化,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用能結構,不斷提高“含綠量”“含金量”“含智量”,擦亮“綠色發展”主色調,把“綠色賬單”轉化為“經濟賬單”。
關鍵詞之四“新”。我國工業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制造流程數字化,大力提升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以及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水平,高質量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船舶,增強綠色低碳產品供給。
關鍵詞之五“轉”。我國工業加快推進制造流程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變革,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賦能作用,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賦能綠色制造,形成“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