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
9月24日,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主辦,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磐之石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九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大會在京舉辦。圍繞農村地區散煤治理的長效方案、散煤治理策略的區域差異化等問題,來自科研院所、企業和NGO的參會者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期間,《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4)》(下稱《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指出,繼2013年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年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之后,2023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散煤綜合施治仍然是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舉措。
從“霧霾鎖城”到“藍天常駐”勵治十年,我國空氣質量有了明顯好轉,散煤消費量快速下降,尤其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成效顯著。伴隨散煤消費結構、區域分布以及治理難度的變化,散煤治理進入穩中求進的新階段。工業散煤治理兼顧減污降碳協同,在強化淘汰落后、以大代小、污控升級、清潔低碳能源替代等減量化和清潔化措施的基礎上,針對特定區域的深度施治也是符合當前形式的策略選擇。民用散煤治理的重難點在農村地區,加快推進農村電氣化和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現代農村能源體系是發展趨勢。
工業散煤消費量持續下降
根據《報告》,中國在散煤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23年,工業散煤治理在煤炭減量、清潔替代與污染控制升級等方面持續深入,工業散煤消耗量同比下降了13%,預計在2025年有望實現較2020年下降90%的目標,即工業散煤消費趨向清零。工業小鍋爐和小窯爐的散煤用量整體保持下降趨勢且結構持續優化。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減污降碳協同的持續推進,工業燃煤小鍋爐深度施治的CO2減排潛力正在釋放。
《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散煤治理策略的重心。工業小鍋爐治理政策更加關注清潔替代與污控升級;建材行業小窯爐治理較工業小鍋爐治理相對起步較晚,在淘汰落后、結構調整等減量化措施方面,仍具潛力。
自“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工業燃煤小鍋爐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與2017年相比,工業燃煤小鍋爐容量及煤耗量分別下降81.6%和79.0%,2017-2023年,在工業燃煤小鍋爐淘汰政策的實施下,中國工業燃煤小鍋爐顆粒物、SO2、NOx和CO2排放量顯著下降。與2017年相比,2023年工業燃煤小鍋爐顆粒物、SO2、NOx和CO2排放量分別下降94.5%、93.4%、93.5%和57.6%。其中,工業燃煤小鍋爐顆粒物、SO2和NOx排放量整體下降幅度大于CO2,主要是因為工業燃煤小鍋爐除塵、脫硫和脫硝設施升級改造的實施,隨著減污降碳協同的推進,近兩年CO2的減排潛力正在釋放。
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同丹表示,到“十五五”,空氣污染治理還面臨一定壓力,雖然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十四五”仍然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十五五”空氣質量要實現全面的改善。“十四五”的主線仍然是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要強化多污染協同控制和區域聯防聯控,著力解決好突出的環境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低碳綠色轉型。
同丹表示,能源結構調整方面,近年來化石能源消費,尤其是煤炭消費,出現了一定的增長。“所以在2025年之前,或者說在中短期之內還是要盡量實現重點地區煤炭負增長,包括嚴控總量,積極關停一些落后的低效的燃煤鍋爐,實施工業窯爐的清潔改造,推動北方地區持續清潔采暖。”同丹表示。
“短期仍然是以改善空氣質量為重點。重點任務包括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綠色升級改造;優化能源結構,實現清潔能源利用;強化面源、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機制和能力建設,包括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等。”同丹表示。
民用散煤治理穩中有進
民用散煤治理的重難點在農村地區,加快推進農村電氣化和建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現代農村能源體系是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自《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先后分五批次支持88個城市和地區開展清潔取暖試點示范,覆蓋范圍從“2+26”城市逐步擴展至整個華北地區,并延伸至東北和西北地區的部分城市。截至2023年底,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由2016年的34%提高至76%,相比2022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地區累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約3900萬戶。
《報告》指出,當前的清潔取暖工作重心已經由原來大規模提高清潔取暖比重為主轉到鞏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一是切實抓好清潔取暖持續運行,鞏固清潔取暖成果,不斷完善清潔取暖長效機制,確保運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續、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復燒;二是有序實施新增清潔取暖改造,正在開展清潔取暖的地區按照既定實施方案有序推進;暫時未開展改造的地區,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穩妥實施新增清潔取暖改造。
考慮到清潔取暖工作已進入深水區,《報告》深入微觀層面,圍繞清潔取暖試點的政策落實、建設進程、用戶需求與實體體驗、市場響應等方面對7省8市11個區縣的數百位用戶進行詳細調研,調研范圍覆蓋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第一批到第五批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調研發現,農村家庭對清潔取暖可承受力較低,不超過收入的4%,為減少取暖支出,部分農村用戶清潔取暖設備使用率偏低,改造后的室內溫度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傳統與現代炊暖方式并存現象較為普遍。但調研也顯示,北方地區農村用戶自主選擇意愿正在提升。
《報告》顯示,北方地區農村清潔取暖逐步形成了以清潔能源替代為主,以潔凈煤和配套環保爐具兜底的發展思路,積極試點示范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供熱,因地制宜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補模式。從區域分布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電和氣為主、西北地區以“太陽能+”為主,東北地區以“生物質+”為主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從清潔取暖行業和市場變化來看,行業企業的關注點從政府項目轉向用戶端的需求響應,零售市場的增長態勢帶動了行業新一輪的激烈競爭,并滲透到每一個細分領域。從用戶端的需求變化來看,農村用戶對清潔取暖技術路線和產品設備的選擇逐步形成了自主意識,且將清潔取暖與炊事以及其他具體生活需求緊密結合,形成了更加多元且更加具體的生活場景化需求,并進一步激發了清潔取暖市場的新一輪產品創新。
總體來看,“十四五”期間清潔取暖率的提升速度放緩,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首先,重點區域清潔取暖改造已基本完成,2023年全面進入存量鞏固階段;其次,清潔取暖試點雖然已經向東北、西北地區延伸,但推進速度不及重點區域,改造規模增量整體有所下降;再次,東北、西北地區的清潔取暖改造難度升級且年施工期較短,導致上述地區的清潔取暖建設相比重點區域需要更長的時間;最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地方財政壓力凸顯,清潔取暖工作面臨極大挑戰。
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副秘書長王衛權認為,目前清潔取暖很多技術成本偏高,從經濟上要努力,從商業模式上要創新,讓各方都能夠可持續,才能有更多人愿意清潔取暖。此外,清潔取暖技術上要可行,要合理,要因地制宜的去選擇技術路線。“經濟和技術是清潔取暖最核心的兩個關系。”王衛權說。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副主任李雪玉總結稱,當前民用散煤治理的主要任務是在重點區域內鞏固存量、在非重點區域內有序新增;核心是建立長效機制;重點工作包括提升用戶自主參與意愿,實現經濟可承受、運維有保障、補貼精準高效等。同時,散煤治理仍需堅持減污降碳協同的技術路線,加快推動農村電氣化、建立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現代農村能源體系將是未來散煤綜合治理的重要趨勢。
“無論是在增量還是存量方面,貫徹始終的就是長效問題,怎么樣讓居民清潔取暖變得可持續,這才是最核心的問題,所以提效降本貫穿清潔取暖的整個發展過程。”李雪玉表示。
減污降碳增效協同發力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當前發展狀況而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些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得到根本改變,溫室氣體減排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并未得到根本緩解。因此,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任重而道遠。
為進一步推動散煤治理工作,《報告》建議持續深化政策統籌和部門協同;加強工業散煤減量和清潔化,加快制定生物質鍋爐排放標準;構建包括農村能源統計體系、農村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和服務體系在內的農村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推動試點示范;建立健全清潔取暖長效機制和清潔取暖設備運維和監管機制,拓寬應用場景,多元化資金渠道;堅持創新驅動和技術研發,開發適合我國不同農村生活場景的清潔取暖技術和產品。
李雪玉表示,工業散煤、民用散煤現在越來越趨向于減污降碳協同,政策統籌和部門協同,包括工業小鍋爐的區域差異化治理策略、怎么樣加快農房改造。此外,散煤治理,要強調區域差異化的淘汰機制,包括生物質能鍋爐淘汰標準和管控要求。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表示,“十四五”后期是散煤綜合治理的關鍵時期,治理工作仍需保持定力,并加深對區域差異化治理策略的探索和總結。農村地區需要進一步探尋小規模區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包括漁光互補,農光互補,光儲充一體化,電動農機,灌溉等。
“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加強清潔供暖行業中小企業綠色金融能力建設,開展清潔取暖新技術新模式試點,并通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導綠色金融以低利率、長周期的方式向農村地區傾斜。”楊富強表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