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9月26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過去十年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績和進展,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教育部將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特別是通過啟動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建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相互支撐并帶動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機制,這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重要舉措。
“同時,我們將從國家戰略需求中凝練重大科技問題,持續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為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適配機制。大力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布局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強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和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動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懷進鵬介紹。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國家創新效能一體推進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懷進鵬表示,高校科技體制創新、推動成果轉化之所以引起大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在任何一個國家,高校的質量和能力是最寶貴的資源。因為高校,一是能夠產生創新創造成果,二是能夠培養高素質人才,三是能夠不斷轉化技術,服務社會發展。與此同時,高校的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是世界性難題和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這已經成為全社會越來越關切的重要內容。
“教育是推進創新、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關鍵。大學肩負著培養人才的責任,也兼具創造知識和創造價值的重大屬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教育系統肩負著不可或缺的重大責任。”懷進鵬表示。
懷進鵬表示,知識創造是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源頭活水,在這方面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七成來自高校、技術發明獎七成來自高校,體現了高校主力軍和策源地的作用。同時,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大家知道,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對人類健康和現代社會重大疾病治療具有重大意義;國之重器“天鯨號”吹沙填海,對海洋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
“以上我舉的幾個例子,說明了基礎研究的突破,對未來生命科學和醫藥衛生、重大工程以及國家創新和產業發展都極其重要。因此,高校要在基礎研究、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要把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建設結合起來。”懷進鵬表示。
懷進鵬表示,將通過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支持高校更有效地發展。保證源頭活水,才有后續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這要求把重大任務的科教結合作為“發動機”,融入到學科交叉和基礎研究中,為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創造源頭。
“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既要把已有的知識和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結合,也要把創新成果和產業需求相結合。在這方面,教育部就正在建立有效機制,創造良好生態。”懷進鵬透露。
懷進鵬表示,為了實現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教育部將支持鼓勵一批青年教師深入到長周期的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中,把功夫做足,把研究做透,實現未來創造性知識的發現。在這方面,教育部將支持長周期的科學項目,同時在評價體制改革和優化中支持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在對外合作發展中也去做這樣的工作。希望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與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移中心、高等研究院的建設相結合,把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與我們的供給有機結合,把評價機制改革加強起來。
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是培養工匠的沃土。教育部將如何進一步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有一道檻必須邁過去,這就是新型工業化。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要有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會上,吳巖通報一組數據:職業教育每年培養超過1000萬名畢業生;近年來,現代制造業、戰略型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70%以上的新增一線從業人員來自職業院校。全國總工會最近4年評選出的4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有32位畢業于職業院校。2022年評選出的30位中華技能大獎獲獎者,有18位畢業于職業院校。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職業院校確實是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
吳巖表示,全國教育大會提出,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教育部要重點做好四件事。
一是推進職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學實施勞動教育、職業啟蒙教育,開設職業體驗、技能類課程,從小培養學生掌握技能的興趣愛好。在高中階段教育,建設一批綜合高中。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內容與形式,優化中職學校與高職學校、職教本科、應用型本科學校的銜接培養模式,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選擇路徑。
二是深化產教融合。做實“一體”(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強“兩翼”(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政產學研方面推行“四合作”: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結合的緊密度、與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
三是提升辦學能力和培養質量。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深化產教融合,系統推進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習實訓基地等關鍵要素改革,加強“五金”建設,打造“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
四是創造良好環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讓“一技在手、一生無憂”深入人心,讓職業教育更加美麗,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