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9月27日,“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再傳捷報!
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股票代碼:601985)投資控股漳州核電二期工程4號機組澆灌核島第一罐混凝土。至此,漳州核電二期工程建設全面鋪開。
漳州核電4號機組建設現場
中核國電漳州能源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元明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漳州核電4號機組核島筏基第一罐混凝土澆筑(FCD),標志著漳州核電二期工程建設全面鋪開,‘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工程漳州核電基地實現四臺華龍機組共建的盛況。項目投產后將進一步優化福建省能源結構,對促進福建省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吸收經驗 不斷優化設計和施工
進入初秋,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列嶼鎮依舊烈日炎炎。
9月27日下午,換上藍色工裝、黑色勞保鞋、亮黃色反光馬夾,中國工業報記者來到了漳州核電4號機組核島筏基第一罐混凝土澆筑現場。偌大的核島地基,僅直徑就達到56米,需要的C45P8混凝土用量超8000立方米。9月27日下午14點28分,序號為1、2的布料機開始澆筑,連續澆筑近66小時后,9月30日8點28分澆筑完成。
作為漳州核電4號機組核島土建的施工單位,中核二四公司漳州項目部黨委書記、副總經理王順澤向中國工業報記者介紹,漳州核電4號機組的建設,始終堅持核安全底線,充分總結和吸收華龍首堆以及漳州一期經驗,圍繞“模塊化、自動化、數字化”進行重點攻關、成果轉換應用。其中,鋼襯里筒體全模塊化、不銹鋼水箱整體模塊化、鋼筋墻體模塊化、齒條式預應力雙層平臺等取得了首創的突破,進一步確保了安全質量。
“上述成熟技術的應用獨特之處在于充分吸收綠色施工、裝配式施工理念開展模塊化施工,攻克制約施工難度的重大瓶頸問題,在重點工程建造領域取得技術突破,華龍一號的建造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王順澤說。
中國工業報記者獲悉,相比一期工程1、2號機組,此次開工的4號機組以一期工程為參考設計,在充分考慮一期工程已實施的重要技術方案、廠址適應性修改、經驗反饋、滿足法規變化技術改進等基礎上,實施了多項重要設計改進。在建設周期上,根據《漳州核電3、4號機組里程碑及一級進度計劃》,4號機組按計劃將在2029年建成并投入商運。
“漳州核電4號機組計劃于2029年建成投產。機組投產后,將有利于福建省優化能源結構,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助推福建生態省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吳元明表示。
安全可控 首臺機組即將并網發電
作為“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的始發地,漳州核電共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目前已有4臺機組開工建設,安全質量均處于良好受控狀態。
資料顯示,漳州核電廠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約720萬千瓦,總投資超1100億元。目前,已有4臺機組(即1-4號機組)開工建設。截至9月27日,建設中的漳州核電廠已連續安全生產2063天。
“1號機組預計今年內投產發電;2號機組正全面推進冷試前相關工作;3號機組今年2月22日開工建設,5、6號機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漳州核電4號機組計劃于2029年建成投產。”吳元明表示。
據悉,“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滿足全球最高安全標準,是我國核電創新發展的重大標志性成果,被譽為國之重器、“國家名片”,對于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華龍一號“已成為全球在運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標志著中國核電技術與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華龍一號’具有雙層安全殼,可以抵御17級臺風,可以應對9級烈度地震。在反應堆內部,‘華龍一號’創新性采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設計理念,以非能動安全系統作為高效、成熟、可靠的能動安全系統的補充,層層布置,縱深防御,安全性能有可靠保障。”中核國電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安監總經理張宇介紹。
漳州核電4號機組核島順利開工的同時,1號機組有望在今年年底迎來商運。
9月27日下午,跟隨漳州能源工作人員的指引,中國工業報記者來到1號機組核島內部,地上16.5米的核島“最深處”。穿過各種錯綜復雜的管道與設施,一汪裝滿藍色硼水的水池赫然出現在記者眼前。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再過一個月,核燃料組件將最終裝入反應堆水池下方的壓力容器中。
核燃料組件裝料完成后,1號機組將進行帶核運行,測試全部順利通關后,漳州核電廠便具備商運條件,正式發電。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核電產業,一個涵蓋抽水蓄能在內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即將在漳州建成。基地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635億千瓦時,將成為福建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新發展引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