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當前,我國設備更新行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9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兩新”政策第二場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認為,我國設備更新行動離不開各部門各地區的通力協作、主動擔當、真抓實干,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設備更新工作成效可圈可點。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用足用好加力支持“兩新”等各項政策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各項資金,盡快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廣大的經營主體,有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張建華表示,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工作啟動以來,各地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全國31個省份都召開了專門的部署會,研究細化本省實施方案,結合實際給予配套政策支持。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過供需對接會、企業培訓會等多種形式開展政策宣貫,指導幫助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比如,吉林開展中小企業“智改數轉”專題輔導,湖北開展“制造翹楚”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山東舉辦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展洽會,打造“典型引路、供需銜接、服務賦能”工作模式。
江蘇省累計完成更新工業領域設備21.9萬臺(套)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規模占全國13%。江蘇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沈劍榮介紹,2024年以來,江蘇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決策部署,出臺“一攬子”行動方案及配套舉措,實施裝備高端躍升、智改數轉網聯賦能、綠色低碳轉型等重點行動,促進“產供銷、上下游、政銀企、線上下”聯動。1-8月,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總量超過全國10%。
1—8月,江蘇省累計完成工業領域設備更新21.9萬臺(套),帶動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6%。沈劍榮表示,針對省情實際、企業所需,2024年3月江蘇率先出臺了制造業設備更新貸款貼息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設備更新項目貸款,由省級財政貼息1個點,區市統籌再貼息1個點,同時獲得中央財政貼息1.5個百分點的項目仍可享受省級貼息支持。“隨后,江蘇圍繞城市更新和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設備等領域,陸續出臺設備更新貸款貼息政策,全方位、多領域有效降低設備更新融資成本。”沈劍榮說。
為做優做實貸款貼息工作,江蘇力促協同聯動,通過政府貼息、銀行讓利,實現項目貸款利率從3.85%左右下降到1.5%左右。江蘇力推供需對接,聚焦“三年實施5.5萬個‘智改數轉網聯’項目”、“每年推動6000個以上工業技改項目”等重點任務,編制設備更新需求、優質設備供給、項目融資需求3張清單,組織供需對接活動30余場、覆蓋企業超3000家次。江蘇力求“免申直達”,貼息資金由財政預撥到銀行與放貸掛鉤,企業直接按扣減后利率付息,無需申報墊資,目前已達成282個項目貸款合同,撬動近750億元銀行貸款支持設備更新。
當前,江蘇正根據實施情況,進一步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能效、安全、技術診斷,充實項目儲備庫并滾動更新;進一步積極運用大數據等手段精準紓困解難,提升惠企實效;進一步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促進政策效應疊加,以設備更新賦能企業升級、產業煥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從成效來看,截至9月20日全省累計完成更新工業領域設備21.9萬臺(套),更新住宅老舊電梯3000余部,更新供水、供熱、供氣管網2027公里,更新教育科研儀器19.3萬臺(套),1-8月江蘇專用設備、紡織、金屬制品、汽車等行業購置設備投資分別增加119.9%、69.5%、54.3%和36.4%。
近年來,江蘇省經濟延續回升向好,離不開“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沈劍榮表示,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江蘇不斷充實政策工具箱,除設備更新貸款貼息外,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為解決企業融資信用問題,江蘇出臺“設備擔”政策,就是為中小微企業購置或更新設備提供貸款擔保,單戶企業擔保額度最高5000萬元,年化擔保費率不超過1%,省財政按照擔保費的80%給予補貼。銀行和擔保機構自主審核確定支持對象及其設備購置更新改造項目,企業免申即享,補貼資金由財政部門對擔保機構先預撥、后結算,省財政對承保擔保機構的代償損失給予20%的風險補償。截至9月20日,已有143家企業提交了17.1億元的“設備擔”需求。
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江蘇出臺“專精特新貸”政策,就是要服務全省1.2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因為這是江蘇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沈劍榮表示,“專精特新貸”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和項目貸款兩類支持,單戶貸款額度最高3000萬元。對于企業不良貸款,明確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給予最高80%的風險補償,消除銀行后顧之憂。截至9月20日,已投放“專精特新貸”112.6億元,惠及1542家專精特新企業。同時,江蘇出臺科技創新企業首貸貼息政策,就是要服務全省6.5萬家科技型創新企業,這是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沈劍榮強調,江蘇省財政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首次貸款,給予貸款金額年化1%的貼息,單戶貸款額度最高2000萬元。截至9月20日,已有684家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交首貸需求,總額35.34億元,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占比93%。江蘇支持各市縣積極組織“政銀擔企”對接活動,發揮貼息、擔保、風險補償等政策組合效應,更快響應中小微企業“短期、小額、急迫”的資金需求,推行“見貸即擔”“見擔速貸”,加力打好政策“組合拳”,為企業增信,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切實增強企業獲得感。
浙江省讓民營企業樂于設備更新
浙江是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2023年浙江省民營經濟創造了浙江67.2%的生產總值、71.7%的稅收、80.2%的進出口、87.5%的就業和96.9%的市場經營主體。浙江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章春華表示,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2024年國家出臺“兩新”政策以后,浙江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要抓住政策機遇,不斷加強對民營企業參與設備更新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強政策宣貫,讓民營企業快享政策紅利。浙江省多次組織民營企業“兩新”工作政企座談會,開展萬家企業專題問卷調研,深入了解和傾聽民營企業參與設備更新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數字浙江”優勢,率先上線省市“兩新”政策集成專區,利用數字化平臺加快政策直達。比如,浙江省溫州市打造惠企“政策計算器”,企業掃碼登錄后就可自動匹配80余項設備更新獎補政策,實現惠企政策的精準直達。
二是加強政策供給,讓民營企業樂于設備更新。浙江省先后印發了工信、石化、住建等10個設備更新領域的省級政策方案,部署推動相關領域設備更新工作。統籌省市縣財政資金近300億元支持設備更新,2024年已完成1.1萬余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年底前實現全覆蓋,推動金融機構對企業設備更新項目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創新運用融資租賃工具,助力中小微民營企業設備更新改造。
三是加強市場引導,讓民營企業敢于設備更新。浙江省編制發布了高端裝備供給、重點設備更新、企業融資需求3張清單,2024年4月以來省市縣三級先后組織436場“十鏈百場萬企”對接活動,共超過4.3萬家(次)企業參與,助力企業對接訂單超過600億元。比如,抓住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改造這一民生好政策,馬上出臺實施方案,在2024年年底前更新改造老舊電梯10000臺以上,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電梯維護保養和更新改造市場培育,努力為電梯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民營經濟是設備更新的主力軍,浙江省將堅定不移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設備更新,讓民營企業可感可及、有感有得。”章春華強調。
浙江省高度重視融資租賃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制定印發了《運用融資租賃工具支持設備更新工作方案》,充分發揮融資租賃行業“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色優勢,為企業設備更新提供靈活、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支持,主要做法有三點:一是創新數字平臺。推動融資租賃企業分行業、分領域開發產融供需對接平臺,歸集融資租賃產品、企業設備需求、供應商名錄等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實現供需信息智能匹配。比如,浙江省寧波市上線首個綜合服務平臺“設備之家”APP,提供設備融資、新機采購、舊機直賣等一站式服務,已在全國范圍內為3.5萬家企業提供超43萬臺、總額303億元的設備更新支持。
二是創新服務模式。引導融資租賃企業通過“選定一個行業、試點一家企業、推動一批項目”,分行業、分領域推動融資租賃服務設備更新。比如,推動融資租賃企業加強與產業鏈“鏈主”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發揮“鏈主”企業資信水平好、信用評級高等優勢,由“鏈主”企業推薦并擔保,面向產業鏈下游企業提供“一攬子”融資租賃服務,累計投放資金超1200億元。三是創新合作方式。推動“租銀協同”,發揮融資租賃企業的渠道優勢和銀行的資金優勢,降低融資成本,推出更多租貸聯動的產品。
章春華介紹,浙江省推行“租租合作”,引導融資租賃企業優勢互補,提供組團租賃、聯合租賃等方案,不斷增強特色化服務能力。推廣“租投聯動”,鼓勵融資租賃企業與各類創投機構深度合作,提供集融資租賃、股權投資于一體的綜合融資服務,更好滿足企業設備更新的多元化融資需求。總之,浙江省將積極發揮融資租賃行業優勢,進一步運用融資租賃等金融工具,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助力設備更新。1—8月,浙江省工業領域完成設備更新9.7萬臺(套),拉動工業設備工器具購置同比增長9.5%。
湖北省八大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總投資2517億元
2024年1—8月,湖北省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22.2%,比全國增速高5.4個百分點。湖北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黎東輝介紹,自國家部署“兩新”工作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對標國家要求,結合省情實際,既重視“硬投資”、更注重“軟建設”,在全省創新開展投資項目績效綜合評價改革,促進設備更新領域項目加快建設,助推全省經濟穩健回升、進中提質。1-8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增速均居全國前列。
一是做實前期論證,提升項目成熟度。堅持省市縣三級聯動,建立覆蓋項目前期、建設、結算、運營全生命周期模式,依據項目成熟程度,分別建立項目目錄庫、儲備庫、實施庫。會同財政、工信、住建、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做實“兩新”項目投向、能評、環評以及資金來源等前期論證,推動項目質量和成熟度較往年顯著提升。
二是加強過程管控,促進項目快見效。全面建立投資項目管理“單一窗口”,以竣工結算和財務決算為關鍵控制點,對項目審批、資金撥付、開工、竣工、驗收、結算、決算等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全程監控,實施“紅黃綠”燈預警,將“兩算”總體時間控制在1年內推動盡快形成有效資產。創新建立“三率兩量”投資項目調度機制,每月對設備更新類項目開工率、納統率、竣工率以及項目建設用電量、用水量精準調度,推動項目快開工、快建設。1-8月,全省八大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總投資2517億元,同比增長22.2%,比全國高5.4個百分點。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調動投資積極性。制定出臺“工業設備更新10條”、財政貼息、提高生產性設備補助標準等配套政策,以有限的政府投資帶動更多的社會投資。1-8月,全省工業投資增長15.3%,帶動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8%,比全國高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比穩定在56%以上,其中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17.4%,有力夯實了投資增長后勁,增強了產業發展韌性。
黎東輝認為,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勢必會帶來廢舊設備如何回收處理的問題,系統構建回收循環利用體系正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兩新”行動的關鍵環節。湖北依托省內龍頭企業,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把握“換新”契機,帶動“去舊”回收,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形成資源循環利用良性互動格局。
一是整合資源,構建公共回收平臺。采取“互聯網+回收+購新”模式,整合商家、用戶、回收企業、回收網點、銷售網點資源,有效串聯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打造覆蓋全省的再生資源數字化公共服務回收平臺。自2024年6月平臺上線以來,舊家電回收數量達到40.2萬臺,促進新家電銷售47.9萬臺、銷售額23.1億元。
二是多方參與,貫通循環產業鏈條。回收平臺已連接11家拆解企業、27家回收企業以及1954個回收網點,推動消費者、回收企業、回收網點以及回收再利用企業精準對接,打造了一個覆蓋回收、溯源、價值評估、碳足跡、售后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完整生態鏈條。比如,湖北對廢舊家電實行“一機一碼”,實現廢舊家電從回收、儲存、轉運、分揀、拆解全過程溯源可控,大大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三是龍頭引領,打造重點產業集群。支持格林美、邦普、駱駝集團等省內龍頭企業,抓住“兩新”機遇,打造循環產業集群。宜昌邦普貫通“磷礦—原料—前驅體—正極材料—電池循環利用”全生命周期,建成全國最大的鋰電池回收利用企業;駱駝集團建成“電池生產—銷售—回收—再生”循環經濟鏈條,成為全國最大的鉛酸電池回收利用企業。目前,全省再生資源回收加工企業達到4728家,主要再生資源年利用量超過1200萬噸,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