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備更新等政策因素帶動下,8月設備制造和消費品行業生產達到兩位數的增長。圖表來源:人民網
■中國工業報記者孟凡君
當前,我國設備更新行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劉德春在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設備更新行動離不開各部門各地區的通力協作、主動擔當、真抓實干,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設備更新工作成效可圈可點。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用足用好加力支持“兩新”等各項政策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各項資金,盡快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廣大的經營主體,有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啟動以來,各地高度重視,積極行動,全國31個省份都召開了專門的部署會,研究細化本省實施方案,結合實際給予配套政策支持。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過供需對接會、企業培訓會等多種形式開展政策宣貫,指導幫助企業開展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比如,吉林開展中小企業“智改數轉”專題輔導,湖北開展“制造翹楚”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山東舉辦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展洽會,打造“典型引路、供需銜接、服務賦能”工作模式。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規模占全國13%。江蘇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沈劍榮介紹,2024年以來,江蘇出臺“一攬子”行動方案及配套舉措,實施裝備高端躍升、智改數轉網聯賦能、綠色低碳轉型等重點行動,促進“產供銷、上下游、政銀企、線上下”聯動。1-8月,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總量超過全國10%;累計完成工業領域設備更新21.9萬臺(套),帶動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6%。
沈劍榮表示,針對省情實際、企業所需,2024年3月江蘇率先出臺了制造業設備更新貸款貼息政策,隨后圍繞城市更新和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設備等領域陸續出臺設備更新貸款貼息政策,全方位、多領域有效降低設備更新融資成本。
當前,江蘇正根據實施情況,以設備更新賦能企業升級、產業煥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能效、安全、技術診斷以充實項目儲備庫并滾動更新。截至9月20日,江蘇省累計完成更新工業領域設備21.9萬臺(套),更新住宅老舊電梯3000余部,更新供水、供熱、供氣管網2027公里,更新教育科研儀器19.3萬臺(套)。1-8月,江蘇專用設備、紡織、金屬制品、汽車等行業購置設備投資分別增加119.9%、69.5%、54.3%和36.4%。
浙江是民營經濟的重要發祥地,2023年浙江省民營經濟創造了浙江67.2%的生產總值、71.7%的稅收、80.2%的進出口、87.5%的就業和96.9%的市場經營主體。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章春華表示,2024年國家出臺“兩新”政策以后,浙江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要抓住政策機遇,不斷加強對民營企業參與設備更新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強政策宣貫,讓民營企業快享政策紅利。二是加強政策供給,讓民營企業樂于設備更新。浙江省先后印發了工信、石化、住建等10個設備更新領域的省級政策方案,部署推動相關領域設備更新工作。三是加強市場引導,讓民營企業敢于設備更新。浙江省編制發布了高端裝備供給、重點設備更新、企業融資需求3張清單,2024年4月以來省市縣三級先后組織436場“十鏈百場萬企”對接活動,共超過4.3萬家(次)企業參與,助力企業對接訂單超過600億元。
浙江省高度重視融資租賃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制定印發了《運用融資租賃工具支持設備更新工作方案》,充分發揮融資租賃行業“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色優勢,為企業設備更新提供靈活、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支持。
章春華介紹,浙江省將積極發揮融資租賃行業優勢,進一步運用融資租賃等金融工具,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助力設備更新。1-8月,浙江省工業領域完成設備更新9.7萬臺(套),拉動工業設備工器具購置同比增長9.5%。
湖北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黎東輝介紹,自國家部署“兩新”工作以來,湖北省既重視“硬投資”、更注重“軟建設”,助推全省經濟穩健回升、進中提質。
1-8月,湖北省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22.2%,比全國增速高5.4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增速均居全國前列;八大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總投資2517億元,同比增長22.2%,比全國高5.4個百分點;全省工業投資增長15.3%,帶動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8%,比全國高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比穩定在56%以上,其中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17.4%,有力夯實了投資增長后勁,增強了產業發展韌性。
黎東輝認為,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勢必會帶來廢舊設備如何回收處理的問題,系統構建回收循環利用體系正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兩新”行動的關鍵環節。湖北依托省內龍頭企業,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把握“換新”契機,帶動“去舊”回收,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形成資源循環利用良性互動格局:整合資源,構建公共回收平臺;多方參與,貫通循環產業鏈條;龍頭引領,打造重點產業集群。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