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廠子一座城,一個工人一個家!廠在家在人就在,廠去人去空又空!”這是上世紀我國生產建設時期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時過境遷,廠區落寞,如何煥新利用這些工業遺產,使其發揮出與現代都市高樓不同凡響的作用,陜西省各市縣推動實施的每個項目都有獨特答案。
居有其商“老廠牌”變“新潮牌”
2018年,“際華3511文創科技園”項目啟動,通過老舊廠區翻新改造、園區道路平整規劃、商業區域統一劃分、經營定位重新調整等方法,將塵封在家屬區包圍之中的“3511”廠“解救”出來。項目實施前,相關部門對周邊居民畫像進行了深入考察繪制,遴選最符合區域消費力的商業模式,經過規劃改造,“際華3511文創科技園”于2021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
如今的“3511”在保留原有廠區建筑風格的同時,對空間進行合理化利用,引入了咖啡手作、花鳥魚蟲、網紅餐飲、生活便利服務等。
周邊小區密布,居住人口龐大,項目匯集區域原有生態,引進潮流門店,打造區域消費夜生活聚集地,“3511”使老工業遺址煥發出經濟新活力。
以史明志紅色文化“圈粉”無數
工業遺址作為時代的見證,有著不可磨滅的教育性和紀念性,陳列與展示本身便是最好的保護。
位于寶雞市金臺區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地勢北高南低,毗鄰隴海鐵路,抗戰時期這里作為大后方,防守條件優越,交通條件便利。1937年7月,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武漢申新第四紡織廠搬遷于此,申新紗廠由此成立。
在北面塬坡的映襯下,“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幾個大字靜靜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據介紹,抗戰時期這里遠離市區,位置偏僻,隱蔽性強,成為物資生產大后方。2018年,寶雞市對申新紗廠舊址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步入其中,可以看見申新大樓、窯洞車間、薄殼車間等歷史建筑,這些建筑經過改造,少了戰火歲月中的紛擾,多了歲月靜好的沉淀。
“福新申新大樓”作為園區辦公樓,落成于1943年4月14日,是一座磚木結構帶地下室的三層樓房,如今這里是申新歷史展廳。作為內遷工業史展廳的窯洞車間,生產時期利于隱蔽和保存,其中7孔窯洞長度超過60米,6條橫洞貫通連接,最長窯洞達110米,總長度約1.75千米。此外,發電廠、樂農別墅、廠長故居、警衛樓、輸電線路支架等歷史遺跡均保存完好。目前,長樂塬已經集工業遺址展示、市民休閑公園、紅色教育基地等于一體,是中國抗戰精神的重要承載地。
近年來,寶雞市陸續盤活了寶成鐵路文化體驗館、紅光溝航天精神文化區等一批新興工業文化遺存,為歷史文化保護錦上添花。
合理改造歷史與時尚巧妙平衡
今年2月印發的《陜西省工業遺產管理辦法(試行)》針對全省范圍內所有工業遺產,從認定標準入手,通過保護管理、發展前景、監管方式等進行細致規范。
管理辦法鼓勵各市(區)人民政府將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納入相關規劃,這意味著,老舊工業遺跡煥新已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更是對人文歷史精神的發揚傳承。
注重生態保護、整體保護、周邊保護,與自然人文和諧共生,成為工業遺產保護的精神內核,諸多“新點子”層出不窮,也產生了不同風格的“園區藝術”。
渭南市華州區的205庫群以其棉花生產歷史,打造了紡織業藝術園區,憑借少華山的自然優勢,“山水語境、文耕藝讀”油然而生;西安市幸福南路的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依托幸福林帶開發大背景,從“工業銹帶”到“文化秀場”,各種發布會、藝術小店在此集合。
無論是商業化改造、博物館式展覽,或是藝術園區設計,都展現出了工業遺產改造的萬般可能。
避免過度開發,是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作,定期開展好工業遺產普查、評估、認定等工作,進一步健全評估認定標準體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