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接待游客5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2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21億元,6.4萬戶農民增收。據悉,這得益于六安市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布局,突出大別山紅綠交融、江淮分水嶺、主城區、淮河水鄉四大文化旅游片區,推進交旅、農旅、水旅等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全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龍頭示范,打造紅綠交融“新場景”
(一)紅色資源保護示范。六安市率先立法出臺《六安市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整合各類資金1億余元,實施紅二十八軍重建會議舊址布展等80項革命文物保護工程。作為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入選國家級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條、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9個。
(二)生態旅游發展示范。六安市打造“研學大別山行走的思政課”“夏爽來六安樂享大別山”等文旅品牌,推進“1+N”大別山風景道體系建設,將大別山的“紅色”旅游基地和“綠色”旅游景點串線連片。其中,中國紅嶺公路等3條風景道被評為省級旅游風景道,萬佛山等6地獲評省級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
(三)業態場景創新示范。六安市大力發展漂流、溪降、滑雪、溫泉、低空飛行等新業態,霍山大峽谷、舒城大龍潭等9條漂流夏季常駐熱搜榜,全國第四個、安徽首個大別山溪降項目成為游客打卡新寵,親水項目年接待游客超百萬次。建成迎駕漢馳航空飛行營地等3個低空飛行文旅項目,開啟空中俯瞰大別山美景的旅游新方式。
農旅融合,發展嶺上旅游“新業態”
(一)果園變景區。六安市積極推進脆桃、藍莓、葡萄等水果種植業與旅游融合發展,讓果園變景區、產品變商品。“江淮果嶺十里果鄉”采摘季等農旅融合品牌活動反響熱烈,萬畝桃花仙谷今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飄香果嶺畫卷平崗”探春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二)田園變景區。六安市依托農業示范區、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等優質生態和鄉村資源,打造集觀光旅游、民宿休閑、農業科普、康養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業態。南山南·夢享村項目涵蓋傳統工藝、鄉創、民宿、教育培訓等產業,為鄉村旅游帶來全新消費體驗。
(三)茶園變景區。六安市建成抹茶小鎮、六安茶文化博物館等茶旅融合景區,舉辦六安茶谷開茶節等活動,六安瓜片成為游客喜愛的旅游商品。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人類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豐富內涵,提升城市休閑“新體驗”
(一)賡續文脈。六安市整合六安漢代王陵、皋陶墓、文廟等重點文化資源,開展“皋陶與六安”“何以六安”等六安文化探源系列課題研究,推出“探秘漢代王陵墓地主題研學游”等特色歷史文化研學游。文翁研學旅游小鎮等9家單位入選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推出研學旅游惠民政策55條,設計研學旅游精品線路90余條、研學課程50多項,今年暑期全市研學游客占比超40%。
(二)激活水脈。依托淠史杭灌區水系資源,六安市先后創建淠河水利風景區等10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橫排頭景區入選全國紅色基因水利風景區名錄,新建成賡續公園、淠河右岸等一批水利與旅游融合發展項目?!吧胶影矠憽氖泛脊鄥^主題展”入選全國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三)構建商圈。六安市開展商文旅消費提升行動,實施23項促消費舉措,今年以來,共發放文旅消費券546.77萬元,直接帶動消費9194萬元。推動商業綜合體和街區轉型升級,建成運營六安文廟、皋街、萬達、山水奧萊等一批人氣旺盛的商文旅融合特色街區。
挖掘特色,塑造淮河水鄉“新品牌”
(一)民俗非遺煥新。六安市依托臨淮崗景區打造集淮河農耕民俗館、臨淮泥塑藝術館和柳編文化博物館于一體的淮河文化園,入選第十一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張玉柱剪紙撕紙等非遺技藝亮相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
(二)工業旅游出圈。六安市挖掘鐵礦、酒水等文化內涵,編制《六安鋼鐵文化旅游區旅游總體規劃》等,打造金日晟鐵礦文博園、臨水酒文化園等工業旅游景區景點,建成“紅色熔爐”展館、鐵礦溫泉酒店等特色體驗新場景,舉辦臨水洞藏等文旅主題活動。充分發揮地方工業特色,積極帶動地區性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