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廠房被改造成博物館、商業空間,部分廠房保留了原始風貌,讓身在其中的游客感受到老發電廠的獨特魅力。“沉睡”了近十年的廠區,以新面孔續寫熱血故事。
走進位于長江之濱的重慶美術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藝術與工業完美融合的場景。公園坐落于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半島,這里是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地區首座自動化火力發電廠舊址。眼前兩座240米高的大型煙囪,既是發電廠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重慶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工業遺產建筑之一。
今年國慶假期,重慶美術公園因其獨特的工業韻味,以及第十一屆全國職工攝影展的影響,吸引不少本地和外地游客前來打卡,掀起一股工業旅游熱潮。
“熄火”的煙囪又“熱”了
“70年前,作為全國‘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重慶發電廠(當時名為重慶507電力廠)建成投用,為重慶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年過八旬的重慶發電廠老職工王秀,看著一波波來打卡的游客,思緒不由地飛回20世紀50年代。
王秀說,以前,重慶發電廠是黃桷坪地區的中心,建有職工宿舍、職工子弟校、職工醫院、職工俱樂部等。事實上,當時重慶發電廠還是重慶這座城市的能源心臟。1954年建成之初,就提供了重慶市60%的電力,也扭轉了新中國成立之初重慶“油燈反比電燈明”的局面。
王秀指著兩座煙囪說,這兩座煙囪先后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竣工,是當時亞洲最高的煙囪。“兩座煙囪冒出的脫硫白煙,是老重慶人無比熟悉的景象”。2014年至2015年,因為環保需要,重慶發電廠環保搬遷至重慶萬盛經開區,兩座煙囪先后“熄火”。
發電廠老職工吳玉璠告訴記者,煙囪熄火的瞬間,他和同事們心里都五味雜陳,“仿佛多年奉獻在崗位上的青春也畫上了休止符”。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有朝一日,“沉睡”了近十年的廠區,還能以新的面孔,續寫熱血故事。
用重塑和改造留住“工業鄉愁”
九龍城市開發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黃定剛介紹,2020年5月,重慶美術公園正式落戶九龍半島,同年10月正式啟動建設。2024年1月,重慶美術公園一期工廠正式對外開放。通過保護和改造利用,寶貴的工業遺存與新鮮的文化藝術在這里交融輝映。
記者在公園內注意到,這里原有的廠房被改造成了博物館、商業空間,部分廠房保留了原始風貌,通過修舊如舊,讓身在其中的游客感受到老發電廠的獨特魅力。
九龍坡區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學英說,一方面,在美術公園的打造過程中,九龍坡區政府聯合四川美術學院等單位,對其進行藝術化活化;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光影藝術節、職工攝影展等活動,讓文化藝術走進城市公共空間。
多位重慶市民表示,對發電廠舊址的系統性重塑、藝術化改造,讓大家記住了獨屬重慶這座城市的“工業鄉愁”,也讓厚重的工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融入重慶城市精神。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重慶美術公園累計吸引超百萬名游客紛至沓來,國慶黃金周期間,該公園更是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吸引了近20萬游客慕名而至。
為“工業風”注入“文化魂”
今年“五一”期間,九龍坡區在美術公園舉辦了逐浪藝術節活動,并同步舉辦“帶你尋找黃桷坪另一面”主題消費月活動,通過營造藝術社交、親子露營、休閑娛樂等文創氛圍,吸引人流,引導消費。
經過歲月的打磨,重慶發電廠已蛻變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步入這片充滿故事的舊廠區,一磚一瓦訴說著厚重的歷史。在這片歷史與現代交織的熱土上,人聲鼎沸間,文旅產業的“朝陽”正冉冉升起。
“隨著工業旅游的興起,更多工業遺址被挖掘和開發,真正吸引人們的遠不止幾座廠房,而是為‘工業風’注入的源源不斷的‘文化魂’。”張學英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