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旅游業異軍突起,發展迅猛。在越來越激烈的文旅競爭大潮中,長春創新文旅場景,深度挖掘“汽車城”“電影城”和“科教文化城”文化資源,在保留歷史印記的同時,重塑文旅項目,提供沉浸體驗,吸引八方游客在“老工業基地”玩轉“詩與遠方”,讓先進的現代生產科技與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成為我市文旅的嶄新標簽。
深秋的清晨,微風徐徐,陽光正好,長春水文化生態園迎來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園區內,老房子上垂掛著枝枝紅葉,油松、紅松等古樹蒼勁挺拔,108件具有歷史價值的機械設備,經過藝術加工,點綴在園區各處。
在園內的下沉雨水花園里,人們用力轉動古老的閥門,一股股清水從管道涌出,伴隨著嘩啦啦的流水,讓人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
園內的一座綠門綠窗的二層小樓,正是電視劇《人世間》的取景地,寫著“長春”兩個大字的紅磚房,透露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色彩,不少年輕人都集聚于此,記錄下美好的瞬間。
游客宋金聚表示,映入眼簾的就是秋天的景色,看到很多比較不一樣的設施,孩子也比較新奇,玩得也很開心。
游客張女士認為,展現了生產、制作的流程,讓大家體會一下之前的水文化,現代人感受一下當時的環境,體驗是非常好的。
在感受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悠然閑適、自然與工業的完美融合的同時,老工業基地的城市潮流氣息也是不容錯過的。
中午時分,暖陽高照,長拖1958文創園里也熱鬧起來,不少游客朋友們在此休閑、用餐。
在室外的兒童娛樂區,孩子們被以拖拉機發動機為造型設計的游樂設施所吸引,園區還設置了多處潮流景觀打卡地,吸引年輕游客拍照留念。
游客王姊怡告訴記者,刷抖音看見大家打卡,過來拍照,我覺得挺漂亮的。來到這可以了解一些以前工業方面的歷史文化。
長拖1958文創園運營經理王洪偉表示,園區內保留著紅磚灰瓦的廠房,以及見證歷史的基礎結構,展現出新中國特定時期的風貌特色。
長拖1958文創園前身為長春拖拉機廠,曾是國內最大輪式拖拉機生產基地,是我國重要的工業歷史名片。
如今,遺留的工業廠房煥新升級,變身為餐飲、書店、博物館、兒童娛樂、綜合球館等新型業態,已成為長春的文旅地標之一,節假日接待游客量日均可達13000人次。
而1958年,不僅是長春拖拉機廠建廠的年份,也是新中國第一輛國產轎車面世的重要時刻,開創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
作為中國第一家以汽車品牌命名的文化展館,一汽紅旗文化展館迎來了吉林市第九中學研學團隊,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神情專注,游覽著新中國生產的第一輛小轎車、不同時期的檢閱車,了解“國車”紅旗的奮斗歷史,重溫幾代中國汽車人的薪火相傳。
學生師湛堯:不但能了解一汽汽車技術的發展,能了解這個時代的進步。我們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需要不懈努力,堅定地邁出第一步,我們才有后來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一汽紅旗文化展館館長許東明:以前我們一汽光知道悶頭造車,現在我們覺得應該把大國制造和紅旗精神宣傳出去,我們現在的游覽人數快5萬人次了。
另外,長春的汽車工業游也開始“上新”,今年推出了一汽文旅1號線和2號線體驗示范線路,覆蓋了從汽車歷史、文化展示到現代智能制造的各個環節,為游客帶來具有時代印記的文旅體驗。“工業旅游+研學”“工業旅游+文創”“工業旅游+非遺”,或安靜閑適、或文藝新潮,工業遺址、文化藝術與城市更新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如今的長春,不僅在工業旅游上創新升級,冰雪游、避暑游、鄉村游、文博游、休閑游等產品供給也更加豐富,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贊不絕口。
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金勇:今年以來,全市文旅市場持續火熱,春節、“五一”“十一”等重要的節假日,全市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人數都屢創新高。我市引進的各類演唱會、音樂節等演出產品,在數量上,實現了同比增長6倍,票房收入同比增長了15倍,有力地拉動了城市的綜合消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長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內涵并生動呈現,實現了業態融合、相互賦能,越來越多的文旅新地標、新場景在長春涌現。文化和旅游雙輪驅動、冰雪和避暑雙業并舉的格局,正推動我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