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10月24日,以“軟件賦能產業變革,智能驅動數實結合”為主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在天津拉開帷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強硬的動力,規模效應快速增長。與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工業軟件自主創新仍存在三大壁壘,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破局的關鍵。同時,多方協同也將為我國軟件高質量發展增加強勁動力。
我國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產軟件產業“硬實力”逐步提升。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軟件業務收入85492億元,同比增長11.2%,利潤總額10226億元,同比增長9.8%。
據介紹,2023年我國軟件產業收入規模突破12萬億大關,今年1—8月,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2%,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軟件蓬勃發展,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加快突破,形成一批標志性的成果,部分新興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開放鴻蒙、開源歐拉等諸多具有影響力的開源項目在加速孵化,融合應用日益深化。
“截止今年三季度,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82%和64.6%。”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在會上介紹。
趙志國表示,面向重點領域典型應用場景,培育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軟件解決方案,有力推動了數字化的轉型,賦能作用日益顯現,企業實力加速提升,規模以上企業超3.8萬家,骨干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地增強,培育形成了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大中小企業龍頭發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產業生態持續完善,軟件園區規模效益和發展的質量穩步地提升,14個中國軟件名城業務收入全國占比超過八成,產業集聚的效應不斷地顯現,投融資、人才培育、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的體系在持續地優化,產業發展的環境也在日益地完善。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軟件產業迎來發展的新機遇,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趙志國表示,作為產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深入實施國家軟件發展戰略,遵循應用牽引、創新驅動、生態培育的產業發展規律,務實推進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力提升供給的能力。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之以恒推動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不斷培育優質軟件的產品,夯實產業發展的基礎。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做好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的產業布局,加快形成標志性成果,積極搶占新賽道,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助力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二是加大應用推廣的力度。堅持好軟件是用出來的,強化供需協同、雙向發力,支持用戶單位開放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拓展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推動軟件在應用中加快迭代升級。在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等工作中堅持軟硬件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充分發揮軟件的賦能、賦智作用,助力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努力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是加快推動開源發展。加強開源體系建設,做優做強全國性的開源組織,廣泛匯聚業界的力量,打造更加活躍的開源社區。更加優質的開源項目,增加開源協議供給和應用推廣,鼓勵企業將開源納入發展戰略,支持地方在開源資產評估、產融合作、人才評價等方面先行先試,深入開展軟件物料清單管理,加強開源的治理,全面提升開源發展水平。
四是持續優化產業環境。落實落細軟件產業各項優惠政策,加快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推動軟件領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高水平建設特色化示范性的軟件學院,培育一批一流軟件產業人才隊伍,推動產融深入交流合作,充分滿足軟件企業投融資的需求,全方位加強對軟件產業發展的支持支撐。
五是不斷深化開放合作。充分發揮多雙邊國際合作機制的作用,支持廣大企業、行業組織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服務、知識產權等方面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解決方案。鼓勵國際軟件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共謀創新發展,共享發展成果,共同推動中國軟件更高水平融入全球產業生態。
破除壁壘 創新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如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如何創新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構建“產業大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效率,是每個軟件人非常關注的話題。
會上,中國工程院錢鋒院士,發表《人工智能賦能工業軟件創新與實踐》主題演講。他表示,工業軟件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工具,工業軟件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國工業軟件自主創新仍存在“累積效應”“鎖定效應”“生態效應”三大壁壘,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破局的關鍵。
“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現代制造業分為流程制造業、離散制造業,但我國80%是傳統產業,要進一步實現制造強國,傳統產業亟待深度轉型。”錢鋒表示,工業軟件給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工業軟件的內涵是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核芯”。
“工業軟件不是軟件工業,必須要先解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的‘工業大腦’的‘核芯’,智能制造的本質是用信息流代替人工流,通過工業軟件使規劃、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形成信息閉環。”錢鋒強調。
錢鋒表示,高質量發展亟需工業軟件的支撐。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要引導實體企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智造新實體”;通過數據協同與AI賦能,構建集市場需求、研發設計、原料采購、資源配置、生產制造、綠色低碳為一體,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準匹配的“智慧大腦”。
在錢鋒看來,我國工業軟件自主創新存在三大“壁壘”。一是工業知識和技術“物化”能力弱,難以突破“累積效應”壁壘。一方面,工程實踐和工業知識沉淀不夠,知識提取、技術“物化”和積累集成的能力薄弱,知識復用性不高;另一方面,同時掌握工藝知識、工程技術、軟件工程以及系統集成等專業知識的交叉學科與復合型創新人才極其匱乏,嚴重制約了工業軟件的創新研究。
二是軟件系統遷移成本巨大,構成“鎖定效應”壁壘。企業更換軟件系統過渡成本高昂,需在既有研發體系、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做相應的改變,需要克服國內軟件與已使用的國外軟件之間的兼容問題,又要在功能和技術上創新超越,還要確保平穩過渡,難度極高。
三是平臺化系統集成難,構成“生態效應”壁壘。我國工業軟件自主研發缺乏足夠內在源動力,長期“輕軟重硬”,現在一些商品化的軟件產品難以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國外自動化領域的龍頭企業通過并購或研發等方式加快布局工業軟件集成平臺,以壟斷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市場,這也給國內軟件廠商帶來了很大壓力。
“人工智能將成為破解工業軟件自主創新‘三大壁壘’的關鍵。”錢鋒指出,以前,制造業基本上都是人來指揮的,比如DCS(分散控制系統)、PLC(可編程邏輯控制)等都需要人來操控。如今,進入大模型時代,生產、管理、營銷等都需要大數據,而光有這些大數據還不夠,需要跟生產工藝、工程、裝備、知識經驗結合起來,建立一個工業智能專用大模型,也是數字孿生模型。
在錢鋒看來,要構建這樣的工業智能專用大模型,工業軟件是基礎支撐。他認為,工業軟件不單純只是指揮人去操作,重要的是基于工業大模型,全流程、全要素、全系統地智能調控“工業大腦”,也就是說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工業軟件,讓制造全過程實現具身智能,大大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決策效率和水平,給制造業帶來系統性變革。
錢鋒總結說,工業軟件從產品、技術、業務形態、產業發展模式等多維度重塑流程工業體系,實現從“以裝備為核心”向“以軟件定義的工業”轉變,是現代制造業的“核芯”,許多領域尚屬“無人區”,是制造業新型工業化的關鍵。
同時,“智能工具+智能決策”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工具+經驗決策”,變革傳統生產、管理、營銷模式,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供支撐。工業軟件強勁是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此外,從產業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來看,發展自主可控工業軟件和產品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之一。
“也就是說,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形成智造工業軟件的自主開發和應用體系,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維護國家安全意義重大。”錢鋒強調。
多方合力 助力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天津市加大資源投入的力度,積極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了很多有益的實踐。在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表示,近年來,天津致力于營造支持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流營商環境,堅持軟件賦能產業變革,智能驅動數實融合,軟件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顯著提升。今年,軟博會再次落戶天津,必將推動全國軟件產業邁入更高質量、更有活力、更具競爭力的發展新紀元。
“天津始終高度重視軟件產業發展,把推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聚力攻堅基礎軟件、工業軟件、開源軟件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全力推進天津軟件園建設,全市軟件產業蓬勃發展。”劉桂平表示。
發展基礎扎實,2023年,天津軟件產業規模3119億,同比增長14.6%,規上企業超過1000家,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0家,從業人員10萬人以上。
產業鏈條完備,擁有麒麟、輝騰、海光、南大通用、360、中汽數據、華海智慧等一批領軍企業,打造了CPU設計操作系統、數據庫、超級計算、信息安全服務、信創全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優勢領域支撐、應用需求牽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創新資源豐富,擁有信創海河實驗室,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等一批前沿科研院所,依托天開高教科創園,打造引領力強、集聚度高的大模型應用生態基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獲批籌建,形成大實驗室、大裝置+大平臺賦能的創新體系。
劉桂平表示,當前,天津正在全面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力實施“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用足用好中央一攬子宏觀經濟增量政策,加快推進網絡強市和數字天津建設。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周子學致辭時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
“這些重要部署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周子學表示,電子聯合會將努力發揮好政府、行業、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服務國家軟件產業發展戰略實施。
一是充分發揮資源匯聚作用,凝聚共識,提升發展合力,發揮利用好電子聯合會的平臺優勢,強化政府、行業、企業間交流合作,推動技術創新、人才等各領域、各個環節有序的銜接、高效暢通,共同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充分發揮平臺支撐作用,助力打造高水平的產業生態,強化軟件領域技術產品的標準化、評測認證、應用推廣等服務能力,面向行業開展系統集成、數據管理能力等貫標活動,積極宣傳推廣先進優秀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服務打造現代化軟件產業體系。
三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行業開放合作,積極接納國內外志同道合的行業伙伴,對接國際相關組織,匯聚全球智慧,促進國際合作。支持成員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打造緊密協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創新聯合體。
作為軍工電子的主力軍,網信事業的國家隊和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俞承志表示,中國電科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作用,聚焦三個打造,即打造自主可控的數字底座、打造協同聯動的數字產業集群,打造合作共贏的軟件產業生態,加快推動軟件賦能產業鏈服務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周進軍作《打造國家網信事業戰略科技力量,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演講時表示,高質量數據集+垂直大模型的軟件生態是實現我國軟件產業從跟跑到并跑的關鍵。中國電子是軟件產業的國家隊,長期深耕基礎軟件、平臺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和數據安全等領域,培育了自主安全計算和軟件產業基礎能力,未來,將持續推進基礎軟件攻關,基本構建形成了覆蓋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的體系化布局。
在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王文京看來,中國軟件產業最近幾年經歷了技術升維、產品換代、業務轉型、產業生態化、市場全球化等積極的創新和進化發展。他認為,在數字時代,企業軟件不只是一個功能套件,更是一個商業創新的平臺。
“當前,中國軟件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在加速,生態化發展包括產品的開放融合,產品廠商和服務商的分工協作,這些形成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也就是說,形成大的產業生態是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王文京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