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元市城區華北小區。
95歲的王進才和小區里的鄰居們陸陸續續走出房門,沐浴在深秋溫暖的陽光下,不由三三兩兩來到廣場上擺著龍門陣。
華北小區是廣元棉紡廠的職工宿舍。早些年,這里曾是全廣元最早、最大、最洋氣的住宅小區,迄今已有40多年歷史。
這里的老人大多是廠里的退休職工。樓上樓下的好鄰居,曾是車間里的好工友,共同的經歷,相同的記憶,使得他們每天見面總有相似的話題。
憶往昔,話今朝:
從1939年的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廣廠,到1951年四川省合營廣元大華紗廠,到1968年的廣元棉紡廠,再到如今的大華·1939民族工業遺址文創園區,經歷過的炮火和風雨、輝煌和跨域、轉型及陣痛,這些注定成為王進才和老人們閃光的記憶……
大華·1939民族工業遺址文創園區夜景。陳平攝
扎根
時間回到1949年7月,那是新中國成立前夕。
飽受戰火洗禮的西安,百廢待興。西安大華紗廠的人員和物資源源不斷地轉向廣元,時年20歲的王進才只得向廣元轉移。
爬火車、搭貨車,經歷戰亂,一路車多人多,汽車翻山越嶺,行駛緩慢,王進才走走停停,三四天時間才到廣元。
這時的大華紗廠已落戶廣元十年,而王進才這一來,幾乎就是一輩子。
“磚木結構的廠房空蕩蕩,偶爾有汽車進出,廠門口‘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廣廠’12個大字很顯眼,但感覺廠區很冷清。”這是大華廣元紗廠留給王進才的第一印象。
剛到廣元,王進才流落街頭,洗過碗,掃過街。有著西安工人身份的他,一直游離于廠區之外。
轉機出現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廣播里傳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
次日一大早,王進才接到通知,他被安排到前紡車間打掃衛生,還住進了集體宿舍。這讓他連續高興了好幾天。
回想當年上班的情形,耄耋之年的王進才嘴角微微上揚,爬滿皺紋的臉上露出淺淺的笑容。經歷過戰亂的痛楚,他一直努力上進,更是珍惜時下的幸福生活。
“上班掃地,下班掃盲。”勤勞且勤奮的王進才工學兩不誤:車間里,打掃完衛生,他主動給修理師傅搭手抬設備,順便用廢棉紗把機器擦得锃亮;下班后,他又積極進夜校學習,語文、地理成績全廠領先。
半年后,王進才又迎來了新機遇。他被調到機修組,從清潔工搖身一變成了修理工。“每月工資從3元漲到17元,還住進了一室一廳的套房。”
雖然文化不高,但王進才年輕、肯干,很快成為廠里的重點培養對象。
1951年入工會,1952年入團,1953年入黨,1955年當上車間小班長,1965年任前紡車間黨支部書記……王進才一路順風順水,大華廣元紗廠也在一路前行。
“大華紗廠用地寬,漢壽鎮里占半邊。職工宿舍有華北,華運華西和華南。”當年坊間傳唱的民謠,王進才至今清楚記得,仿佛還在訴說曾經的輝煌。
大華·1939民族工業遺址文創園區夜景。陳平攝
輝煌
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從戰亂年代的廢墟,到四川省的合營企業,再到廣元棉紡廠,早年的大華廣元紗廠如同一葉小舟緩緩匯入時代大潮。
建設標準化大廠房、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購買解放牌大貨車,全國各地的棉花源源不斷地運進廠里,在廣元生產的棉紗、布匹又絡繹不絕的送往各地……
這樣的情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是職工李久春工作10多年里閃光的記憶。今年已年滿67歲的他,1981年剛進廠,就見證了廣元棉紡廠的“高光時刻”。
鋸齒形的標準廠房里,機器轟鳴,紗錠飛轉,流水生產線上的“紗妹”激情滿滿。“身體好,眼睛好,手要巧。”李久春說,這是當年廠里在全國招收女工的條件。
那個年代,車間晝夜生產,工人三班倒,人休機不停。廣元棉紡廠的鼎盛時期在1984年,年產值超1.3億元,實現利稅達1200萬元,是廣元最大的納稅大戶,被列為全國253家重點骨干企業。1985年,棉紡二廠在南河應運而生。
“我們是‘棉三代’,一家六口人都在廠里上班。”現年76歲的張正南當年在廠組織科上班,他的岳父在火柴廠上班,岳母和妻子在前紗車間,兩個女兒都在細紗車間。
“雖然同在一個大廠,但由于工種和上班時間不同,除周末外一家人很少見面,更別說聚在一起吃飯。”張正南說,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在廠里大概有一半。
歷史統計數據顯示,鼎盛時期,全廠職工達到6000人,職工家屬近20000人。廣元棉紡廠便有了“棉半城”的說法。
一個大華紗廠半部廣元工業史。
大華紗廠是廣元乃至四川最早最大的現代工業企業,85年前,她把近代工業火種帶到了廣元,是廣元工業的時代象征。
時光流逝,歷史滄桑。受市場影響,廣元棉紡廠永遠定格在1999年……
大華·1939民族工業遺址文創園區夜景。陳平攝
蝶變
沿著川流不息的歷史腳步,2020年6月29日,大華廣元紗廠從沉睡中醒來,廣元大華1939民族工業遺址文創園區建設項目在鳳凰山腳如期開工建設。
大華廣元紗廠煥新,身披“大華1939”的華裝,再以新姿態面世,讓工業老遺址蝶變文旅新業態,實現了二產向三產轉型。
有歷史,有故事,有美景,有音樂,有顏值,有氣質,“大華1939”一亮相,很自然成為熱門打卡地。
“大華1939”,讓承載歷史記憶的老廠區重新融入現代新生活,衍生出多種業態并存、融合發展的新事業。
金色的陽光透過樹林,在文創園區滄桑的墻體上投下斑駁光影,散發出柔光。在“大華1939”,喝杯奶茶、涮個火鍋、聽聽音樂,滿目皆是歷史的印痕。
這里的泥巴小院市井火鍋,常有食客說起大華紗廠的故事,他們中有常居廣元的老工人,也有離廠在外的創業人,大華紗廠是他們的共同記憶;這里的追夢空間音樂酒吧,很多員工是廠里工人的子弟,他們編排的節目有很多工業元素;這里的禧悅藝術宴會廳,國慶承接的幾場婚宴也同大華紗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郎或新娘的祖輩曾在廠里工作,一場婚宴讓眾多賓朋找回共同的記憶……
“‘大華1939’是廣元新的商業區,這里承載了當地人的過往情懷,改造后也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情趣。”長期在成都從事婚慶和餐飲行業的李文冰認為,這與他們的理念不謀而合,便迅速下手投資開設禧悅藝術宴會廳。
“大華1939”距離廣元火車站很近,加之地處老城商業繁華地段,這里的文旅業態自帶流量。李文冰說,廣元女兒節和春節期間,這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現場人氣滿滿、商業氣氛濃濃,讓他看到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大華1939”獨特的印記成為了廣元城市的新地標,成為了城市蝶變中盤活工業資源、傳承城市文脈的新載體,也釋放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的新效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