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僅是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qū),還是我國野生武昌魚的生存家園,我們一定要為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負責。”在碧波蕩漾的梁子湖畔,中交中南局天子山大橋項目經理趙玉虎說。
中交中南局承建的天子山大橋項目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是我國最大跨度中承式多連拱橋,全長2.48公里。大橋橫跨的梁子湖為全國“十大名湖”之一、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湖內Ⅰ、Ⅱ類水質面積達到85%以上,被列為武漢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和Ⅱ類水源保護地,直接關系著周邊地區(qū)數(shù)百萬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湖中養(yǎng)殖的大量武昌魚是鄂州的特產和經濟支柱產業(yè),繁衍生息對水質要求極高。橋梁施工如果不做好防護措施,過程中的廢水、廢渣就可能污染水質,影響武昌魚生存。其中,最需關注的點便是樁基施工。
“我們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樁基施工過程中泥漿外運及混凝土灌注還是可能存在污染湖水的風險,我們必須采取措施確保綠色環(huán)保。”趙玉虎說。天子山大橋共設計大直徑鉆孔灌注樁276根,鉆進過程產生鉆渣及泥漿約10萬方。泥漿及鉆渣在轉運施工過程中必須確保“零”排放、“零”污染,防止對魚類等生物生存環(huán)境造成危害。
方案討論會上,一名技術員沒忍住吐槽:“梁子湖這么大,也不能把魚兒全部都包圍起來保護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聽到這句話的趙玉虎受到啟發(fā),借鑒水利工程中采用圍堰進行防水、圍水的案例,當即提出:“我們就反其道而行之,設置圍堰‘反’包圍污染源,給湖水和武昌魚之間建一道綠色的屏障。”
項目團隊提出了“先堰后樁”的防護舉措,也就是施打鋼板樁圍堰后進行樁基施工。但其施工周期長,影響樁基開工時間,且安裝后需從樁基開工前至V型墩施工完成后拆除,使用周期長,租賃費用高。隨后,項目團隊查找相關資料,從經濟性、適用性、安拆便捷性及美觀性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自發(fā)研制出一種“隔水防污染輕型鋼圍堰”,包圍住鉆孔平臺四周形成密閉空間,防止污水外溢。
這種新型圍堰利用型鋼及波形板加工制作而成,單片標準件用鋼量為543公斤,每平米重約30公斤,相當于同尺寸鋼板樁的六分之一,使用的每個單片標準件可節(jié)省鋼材約2.7噸。同時,由波形面板、背楞、連接頭組成的標準模塊化設計,人工和機械配合將標準件緊固,并依靠自重嵌入土體中,安裝、拆除便捷,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施工周期,并且產生的施工噪音更小。
目前,新型圍堰已經應用到項目的樁基施工中,成功將施工水域和武昌魚的家園隔離開來。“別看護筒都是泥漿,圍堰外部的水卻是清澈干凈的,有時都能看到小魚呢。”項目黨支部書記陳竹表示。據檢測數(shù)據,周邊水域PH值、溶氧量、懸浮物等6項指標都符合《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
為防止棧橋雨、污水流入湖中,棧橋施工時,在棧橋側設置排水系統(tǒng)并連接至岸邊五級沉淀池。收集的雨污水經過前四級沉淀池,通過物理方法過濾沉淀固體雜質,最后在五級沉淀池檢查,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后,將回收利用于道路灑水降塵、混凝土結構養(yǎng)護等工作。
微風徐來,梁子湖碧波蕩漾。不時有武昌魚冒出頭來呼吸氧氣,掀起層層漣漪,或是互相“嬉戲追逐”,翻涌出朵朵浪花。站在剛剛完工的天子山大橋鋼棧橋上,陳竹深感欣慰:“天子山大橋的建設不僅是一座連接兩岸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次對環(huán)保理念的生動實踐。”(馮碧玉、周闿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