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六安市圍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印發《關于發展全域旅游,深化農旅、交旅、水旅、商旅、林旅、氣旅融合發展》等6個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指出,六安市圍繞大別山紅綠交融、江淮分水嶺、主城區、淮河水鄉四大片區構建系統聯動新格局,發展全域旅游,加快交旅、水旅、農旅、商旅、體旅、林旅等產業融合,推動一河一橋一路一村成為旅游資源,在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中推動“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發展,釋放“文旅+N”融合效應,擦亮六安文旅融合品牌,逐步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六安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
為進一步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六安市以“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為抓手,將創新元素深度嵌入各行業各領域,以文旅成績,展現交通、農業、商務、水利、工業、林業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故事,同時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創新打造“研學大別山,行走的思政課”研學旅游品牌,獲評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9個、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74個。
紅嶺公路。王峰攝
其中,紅嶺公路成為全國交旅融合典型案例,大別山風景道體系串聯四縣三區80個鄉鎮、52家3A級以上景區;“六安瓜片”“皖西白鵝”“霍山石斛”等地道產品接連出圈,形成產業鏈,全市5700多家鄉村旅游經營主體為農旅、茶旅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圍繞淠史杭“水脈”傳承線,一批有內涵品味的水利工程正在建設中;用旅游融合引領“六安齒輪廠”“賡續公園”“雙墩漢墓”“六安文廟”等城市公園、歷史遺址的開發運營;推動工業科普游,打造特色工業文創空間;展現森林康養基地、避暑目的地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年輕群體、時尚人群因為六安的一座館、六安的一臺戲、六安的一場賽來到六安、喜歡六安、愛上六安。
圍繞“一句話叫響一座城”,持續擦亮“綠水青山紅色六安”品牌,將“春游江淮花開六安”“清涼一夏避暑六安”“璀璨金秋豐收六安”“溫泉滑雪童話六安”打造成四季鮮明、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的旅游名片,全方位展現六安作為旅游勝地的獨特魅力和無限活力,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領略到六安這片土地上自然與人文交織而成的獨特韻味,推動康養度假成為六安文旅特色項目,實現“過境”變“過夜”、“打卡”變“刷卡”。
峽谷漂流成為六安文旅一大特色。胡守炳攝
據了解,今年以來,六安市聚焦文旅產業共創共富、聯農帶農,全方位、多層次地引導群眾參與到旅游上下游產業鏈條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24年1—10月,全市旅游產業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達25.36億元,實現5.33萬戶農戶增收。
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六安市接待游客6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46.4億元,接待長三角游客4460萬人次,同比增長21%,其中上海游客215萬人次,合肥市游客454萬人次。(胡雨松、陶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