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泵、閥門產業,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熟悉。
“泵閥往往是在最不顯眼的地方,但卻保障了國民經濟正常的運轉。全球有10%的電力消耗來自泵系統,而這一比例對工業領域的泵系統來說,則高達30%。如果想要降低能耗,首先可以通過調整泵本身,這樣能減少1%的能耗;如果將泵和電機技術結合起來,可以再減少5%的能耗;而通過數字化的管理系統,能耗可以進一步降低20%;實現以上的節能效果,必須依賴數字化技術的支持。如果所有泵和電機都可以通過平臺系統進行控制,整體能耗可以降低30%至50%。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高度集成的數字化系統,這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一位來自泵閥門供應商企業的負責人對于泵、閥門及數字化的重要意義如是介紹。
這位負責人正是凱士比北亞區域執行總裁賀鈞。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他介紹了凱士比,這樣一家成立于德國,擁有153年發展歷史,扎根中國30年的公司,是如何被越來越多客戶認可的。
在賀鈞看來,凱士比中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歸功于高品質、多場景應用和數字化領先的優勢。
深耕中國市場的“長期主義”
凱士比,1871年,由機械工程師約翰內斯.克萊因(JohannesKlein)和企業家弗里德里希.尚茨林(FriedrichSchanzlin)、雅各布.貝克爾(JakobBecker)一起在德國法蘭肯塔爾創建。
在1924年至1934年間,凱士比在德國收購了更多工廠,并建立了歐洲子公司。1941年,KSBCompa?íaSudamericanadeBombas公司(以下簡稱“凱士比”)的成立開啟了其在美洲大陸的征程。1959年,巴基斯坦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該公司進軍亞太市場。之后,公司不斷進行收購與合并,擴大業務范圍和市場份額。
1994年由德國凱士比集團和上海電氣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凱士比與上海電氣集團合資成立了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早期,上海凱士比泵在供水和污水業務方面快速發展,曾占有上海市70%的市場。進入千禧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火力發電需求爆發,作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擁有火電廠三大主泵制造技術的廠商,上海凱士比泵抓住了本土化機會和市場機會,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此后,凱士比在中國一氣呵成,先后開設了臨港、常州、大連等多家公司,并在中國臺北、中國香港等地區設立機構,還在天津成立了售后服務公司,形成了集銷售、工程設計、研發、售后服務于一體的全系列業務布局。
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凱士比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4.39億歐元,同比增長3.7%;息稅前利潤(EBIT)同比增長3.7%,達到1.163億歐元。
“一個傳統企業能夠進入法蘭克福股票交易市場的指數股行列。它代表了市場對凱士比近年來發展的最大肯定。”賀鈞說道。
源于對高品質的把控,目前,凱士比中國已成為國內產品范圍廣、技術水平高的泵閥制造及提供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
2023年,凱士比中國取得了30億人民幣的銷售業績。凱士比在中國的年營業收入占全公司總額的12%-15%,“中國所在的北亞區在凱士比全球九大區中占據前二,尤其近五年在訂單、銷售收入和利潤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凱士比中國也成為了全球業務中舉足輕重的一環。”賀鈞這樣說道。
“凱士比在中國過去五年的利潤總和,相當于1994年在中國投資的總額。”
今年7月18日,凱士比上海化工工程泵工廠落成。該工廠為凱士比上海成立以來最大的綜合性投資項目,花費近2000萬歐元。“新投資也正是看中了中國在石化領域的高速發展。”賀鈞說。凱士比中國的業務曾經有60%以上來自能源領域,如今在通用工業、石油化工、水等領域的業務則都在不斷擴大。
按照賀鈞的邏輯,“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凱士比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將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和布局,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凱士比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數字化轉型為驅動,國產化戰略為支撐,為中國市場和全球業務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緊抓新質生產力的突破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從新質生產力被提出以來,全國各省市區政府相繼出臺實質性推動舉措,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改造加速,一大批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企業奮勇向“新”,一系列布局前沿、引領未來科技的研發項目被傾力培育。
“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凱士比與中國改革開放同行,歷經風雨,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成為中國工業領域的重要參與者。”賀鈞說道,近年來,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由量到質的發展階段,要實現提質增效以及高質量發展。在此階段,新質生產力將會給企業、工業界帶來新的增長點和有利的支撐點。
在賀鈞看來,新質生產力要求每個企業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來思考未來,如何依托技術的發展,在新市場環境當中找到新突破口,避免同質化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在此過程中,凱士比進行重塑和改造,將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引入到生產運營、物流管理、售后服務等方面。對企業質量提高、效率提升,以及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盡管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上海水泵廠為前身,擁有70多年歷史傳承的機械制造傳統企業,但實際上,發展至今已在數字化管理的許多方面走在行業前列。數字化發展不僅是凱士比中國的戰略,也是凱士比整個集團的戰略。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凱士比中國在數字化方面的成果不僅在中國初見成效,也為凱士比集團的數字化轉型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賀鈞說。
“我們將60%資金投入到數字化相關方面來賦能生產,提升生產效率。”賀鈞透露,7月新落成的化工工程泵工廠,凱士比在原本的投資基礎上,又增投了三四千萬資金,專門進行數字化改造。
截至目前,凱士比上海在全國擁有6個辦事處、5個服務中心。
2024年是賀鈞來到凱士比北亞區工作的第五年,也是凱士比在中國發展最快的一年。事實上,凱士比中國在探索數字化發展過程中,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先設定一個可實現的小目標,并且可以產生實際效果。如此避免步子邁得過大,造成浪費和損失,這樣也能加快迭代速度。秉承著如此推進思路,現今凱士比中國數字化的發展路徑和技術脈絡已越來越清晰。
數字化轉型的“野望"
對于凱士比數字化發展的未來謀局,賀鈞分享了自己的“野望”,“達索系統”是我們的對標企業,總部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探索一條獨立的數字化的發展道路,要做的是去標簽化。”
據悉,凱士比推出了三款數字化管理產品:凱泵衛士軟件、企業管理軟件瞭望塔系統、數字孿生平臺,提升了企業的數字化管理水平。
賀鈞介紹稱,“凱士比瞭望塔系統,把建廠三十年來銷售的28萬臺泵,包括8萬多臺高價值的泵全部搬到地圖上,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應什么客戶、泵的具體信息等全部反映在地圖上,讓售后服務人員能夠及時跟蹤每一臺泵的體檢信息,更好地貼近客戶、服務客戶。”
賀鈞舉例說,以前如果想要了解某個時間貨場貨柜的物流狀況,比如貨品數量/類別、貨柜中位置分布、停留時間等等,需要由總經理帶隊,聯合銷售、物流、財務、規劃等多個部門,先花3-4天的時間進行信息收集匯總和打印Excel表格,然后拿著紙質表格到貨場中進行一一比對,最后再花3-4天進行信息整理。整個過程不但“興師動眾”,而且最終得到的已經是1周前的數據情況。“貨柜的信息是實時變動的,有的貨品在運走,有的是新增的,還有的經過了重新擺放,1周以前的數據,對當下的決策并沒有太多參考意義。”
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在三維數字化地圖上,管理人員只要用鼠標任意點擊一個貨柜,對應設備所屬的客戶名稱、設備型號、在該貨位停留的時間、距離發運的時長等等都一目了然。并且,在距離發運還有10天時,系統還會自動向客戶和相關銷售推送提示信息等等。如此一來,不僅運營成本降低,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客戶體驗也得到了提升。
“客戶也能通過手機微信小程序實時查詢訂單狀態,和在京東、淘寶的物流體驗是完全一樣的。軟件運用到數據原生的物流體系和生產配送系統以后,效率提升了32%。”賀鈞說道。
在生產環節,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對車間的全面數字化管理,管理人員可通過電腦實時了解車間的生產工單、工藝流程、報警信息等,還能在三維空間中自由漫游,對生產工位進行精準監控。
此外,凱士比上海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打造了多個創新案例。其中,最讓賀鈞引以為傲的是與上海電氣凱士比核電泵閥有限公司合作,在世界上最大的核泵測試車間,進行了數字孿生,成功完成了全球首臺核電主泵全流量試驗臺架——一個長17米、寬15米、高19米,管道長達85公里的3D模擬、數字孿生、云端測試和云端見證系統。
這個全數字孿生工業測試平臺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將管道的壓力、流量、揚程等信息進行圖形化展示,測試人員在出現報警時,可通過數字孿生模型快速定位問題所在,并結合AI系統進行故障分析和預測,大大提高了測試效率和優化管理。“我們可以對核電主泵測試過程當中,大概85公里的管路,1000多個傳感器,所有的狀態報警和預警進行實時的跟蹤和監測。”賀鈞欣慰地說道。
“這個軟件已經被七個省24個客戶采用,為客戶提供非常精確的故障預測和診斷能力。經過不斷的優化迭代,我們需要去掉,凱士比9的標簽,打造更符合客戶需求的行業通用軟件產品。”賀鈞分享,凱士比中國的數字化產品已經反向賦能集團總部,未來希望再進一步支持到南亞和北美市場。
本土化發展穩中有進
凱士比上海的本土化策略就是要將德國的技術在中國實現本土化,并且在中國境內培育本土專業技術人員來服務本土客戶。凱士比上海的本土化戰略推進可謂穩中有進,不斷前行。
為適應中國核電的快速發展及滿足核電設備國產化要求,凱士比與上海電氣集團(SEC)合作,在2008年成立上海電氣凱士比核電泵閥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核主泵及核電廠的泵閥產品。
自2011年底投產運行以來,上海電氣凱士比已為國內多個核電站生產、交付了大量的核級泵及常規島泵。例如為福清、寧德、田灣等核電站提供了相關泵閥產品;為“華龍一號”首堆-福清5號機組提供了上充泵、余熱排出泵等;為“國和一號”(CAP1400)示范工程提供了濕繞組主泵等。今天,上海電氣凱士比已經發展為給中國核電廠提供泵產品中最大的一家企業。
“在過去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大部分企業在逐步收縮戰線,我們卻不斷的布點,擴大售后服務中心。目前我們在天津、西安、成都、廣州、上海建設五個大型的售后服務中心。我們的售后服務伙伴更是遍布國內三十一個省市區,真正做到了服務半徑縮短百分之八十。”
面對市場競爭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凱士比深刻認識到本土化的重要性。為了提高產品競爭力,縮短供貨周期,凱士比加大了本土化投資力度。近年來,研發部門每年推出多款本土化產品,從2020年之前的每年兩三款,到2020年之后每年十余款,且保證每年有八到十款產品完成本土化并推向市場。
在10月25日凱士比上海舉辦的啤酒節上,凱士比上海發布新的本土化泵產品和數字化產品,通過數字孿生方式現場演示,為客戶帶來新的體驗和感受。
據悉,目前凱士比上海有約60款產品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的生產。
通過本土化戰略的實施,凱士比上海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在水和污水、通用工業、石油化工等領域,受益于本土化速度的提升,產品的供貨周期縮短,競爭力增強,贏得了更多客戶的認可和市場份額。同時,本土化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凱士比中國的戰略以人員和企業文化為核心,在此基礎上增強在能源、石油、化工、通用工業、水務、礦山、樓宇等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不斷的深耕細作,凱士比提升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能力,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賀鈞說道,這些都對企業的專業性要求極高,多場景的支持為凱士比打開了更多的行業市場和品牌影響力。
可持續發展未來可期
除了數字化、本土化外,可持續發展也是凱士比在中國發展的戰略之一。
凱士比集團要求“2025年碳排放下降30%的要求,并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在中國,我們提前三年實現了總部要求的降碳目標,賀鈞表示,這更展現了凱士比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實際行動。
“今年7月,凱士比上海揭幕了一個占地面積近10000平方米的化工工程泵工廠并在其屋頂鋪設太陽能板,這將為我們帶來年發電量約900000kw.h的太陽能發電”
凱士比上海積極主動地在工廠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將綠色能源的應用融入到生產過程中。賀鈞介紹說,“上海的新工廠,可以說完美展現了可持續以及數字化二者的結合。我們在這家工廠當中運用了相應的數字化流程,使相應工作流程透明化,并且我也看到在目前工廠80%的房頂上都裝滿了太陽能板,電力總消耗50%,剩余的將反送至國家電網。”
同時,凱士比也在新能源領域布局未來發展,聚焦氫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還積極的與采購端和供應商展開戰略合作,在原材料、生產工藝各方面管理碳排放的指標。同時,對物流企業和物流部門提出要求。“我們的物流車輛將在未來幾年里面逐步改成新能源汽車。”賀鈞表達著對未來發展的愿望。
賀鈞希望,未來凱士比的產品不光有一個價格標簽,每一款生產的產品,還要有碳排放數據,助力國家的“雙碳”目標實現。
“對于凱士比來講,可持續發展并不僅僅是狹義上的做綠色能源,而是更加廣闊。比如從人員戰略上來講,對人員持續地進行投入,為企業后續發展注入更多的后勁。”賀鈞說。
三年前建立的凱士比北亞管理學院為員工提供了豐富多樣、系統全面的課程和發展機會。無論是高層管理人員親自授課,還是與外部校企合作的課程交換,都為員工的成長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也增強了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大幅提升了員工的滿意度。
“通用機械行業的員工滿意度是62%,凱士比總部給的標準是66%,而凱士比上海的員工滿意度達到了85%,這在700人的大廠里面達到85%的滿意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凱士比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杰出雇主”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2024年,凱士比正式更新了品牌宣言為“解決之道.成就美好生活”,正如賀鈞所講的一樣,凱士比以客戶為中心,致力于為人們創造更美好、更便捷的生活為使命和愿景。泵和閥門通常是隱藏在各個行業的角落中,但他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凱士比通過聚焦后市場業務、優質服務、高科技和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自身價值,釋放著布局新質生產力的背后力量。
凱士比中國發展大事記
1993年:凱士比捷成洋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香港成立,從事進口業務
1994年:由凱士比集團(51%)和上海電氣集團(49%)共同出資組建的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凱士比集團收購了捷成洋行的所有股份,全資建立凱士比香港有限公司
2004年:大連凱士比埃姆閥業有限公司成立,是凱士比集團在內地注冊的一家子公司。
2005年:凱士比集團增持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股份至80%
2007年:在中國上海閔行成立凱士比工業標準泵廠
2008年:上海電氣和凱士比合資成立核電泵閥有限公司。其中,上海電氣集團持股55%,凱士比集團持股45%
2010年:凱士比閥業(常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KSBSE&COKGaA在中國內地注冊的子公司。
2011年:凱士比在中國常州開設了新的閥門工廠
2013年:凱士比成立凱士比泵閥技術服務(天津)有限公司。
2015年:凱士比合并上海公司及常州工廠為凱士比閥業(常州)有限公司
2021年:凱士比泵閥技術服務(天津)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成立
2022年:凱士比泵閥技術服務(天津)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成立
2024年:凱士比上海化工工程泵工廠落成。該工廠為凱士比上海成立以來最大的綜合性的投資項目,花費近2000萬歐元,廠房占地近10000平方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