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六十年風云際會,一甲子輝煌征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
10月15日,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之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大國底氣從核來.探訪東方的巨響”品牌活動在京舉辦,共同見證電影《橫空出世》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重映。
中核集團公司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表示,重映《橫空出世》,是為了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兩彈一星”精神的偉大力量,進一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激發廣大干部職工的愛國熱情和工作干勁,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橫空出世》重映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第一顆氫彈、1970年第一艘核潛艇相繼橫空出世,實現了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一次偉大飛躍,奠定了國家安全基石,挺起了民族脊梁。
現場,隨著《橫空出世》經典片段的播放,觀眾被帶入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1955年1月15日,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偉大決策,中國核工業由此創建。
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熱血灑在茫茫戈壁上,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孕育形成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第一顆氫彈、1970年第一艘核潛艇相繼橫空出世,實現了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一次偉大飛躍,奠定了國家安全基石,挺起了民族脊梁。
影片中,一群胸懷赤子之心的中華兒女,以國家崛起為己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終在荒涼的戈壁灘上鑄就了一座震驚世界的豐碑--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讓不少觀眾深受觸動。
“中國核工業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孕育源頭之一,在傳承、弘揚偉大精神具體實踐中有著獨特優勢和豐富資源。作為國家核科技工業的主體,中核集團肩負著推動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使命,將充分發揮完整核工業體系優勢,積極構建‘強核心、大協作,協同創新體系,持續大力推進核工業自主創新。”潘建明表示。
在座談交流環節,核工業老一輩工作者、電影主創人員、行業學會協會專家以及中核集團青年優秀人才,分別分享了他們與核工業的故事,闡釋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達了對老一輩核工業人的崇敬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張煥喬,是中國核物理領域的杰出代表,在核數據測量、核物理實驗研究以及核工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卓越工作,不僅推動了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更是助力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的重要力量。“未來創新是首要的,特別是在基礎研究上,使得我們核科學能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張煥喬寄語。
核工業功勛代表,原二二一廠最后一任廠長王菁珩,在金銀灘草原兢兢業業工作了33年,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地下核實驗等科學攻關工作。“二二一廠是‘兩彈一星,的發源地之一。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艱苦奮斗,勇于登攀,使我國登上了核武器的舞臺。”王菁珩表示,“核工業作為主體力量,要胸懷國之大器,牢記使命擔當,加快推進核能‘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國家戰略,書寫新時代激情燃燒歲月的新篇章。”
觀影活動上,“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慶祝核工業創建70周年”系列活動主題標識發布。
據悉,“60.70”系列活動主題標識設計從中國核工業的70年歷程出發,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彰顯新時代中核人“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精氣神和中國核工業騰飛的發展態勢,寓意中國核工業作為國家安全重要基石,為中華民族挺起脊梁,始終在捍衛大國地位與保障世界和平發展方面貢獻力量。
標識整體構型以數字“70”為主體,代表核工業創建70周年;數字“6”與原子彈作為基底,代表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的重要節點;朝向東方展翅騰飛的和平鴿象征中國核工業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是“核.和”理念的最終表達。
強核報國正當時
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從雪域高原到戈壁荒灘,新時代核工業人踐行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莊嚴承諾。這其中有一群人,帶著核電建設的先進經驗,在戈壁大漠上開始了新的征程,創造了重大工程的新業績,書寫著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篇章。
20世紀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一些核能先進國家早已進入核電開發高潮,而我國仍高度依賴化石能源。彼時,長三角地區尤其是上海因缺電問題突出,工廠“開三停四”成為常態,新辦工廠甚至不敢開工。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實現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核工業也迎來了戰略調整。中國核工業全面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以保軍轉民為核心內容,將改革脫困、核電建設擺到重要而突出的位置,核電產業逐步崛起。
如今,漫步在秦山核電站核反應堆正對面的山麓上,會看到一塊刻著“秦山春曉”4個大字的石碑。山巒之上,錯落有致的高壓鐵塔架起粗大的電線,將綠色核電源源不斷地匯入華東電網,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著不竭的能源。1985年3月,秦山核電站工程正式開工,歷時81個月的建設,1991年12月15日,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中國核電技術重大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核工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期。新時代的中國核工業以新理念全方位構建新格局,正在實現從核大國到核強國的跨越發展。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正式開始商業運行。3年過去,“華龍”后續機型的研發穩步推進,中國核電事業正朝著更高目標穩步邁進。
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陲,從雪域高原到戈壁荒灘,新時代核工業人踐行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莊嚴承諾。這其中有一群人,帶著核電建設的先進經驗,在戈壁大漠上開始了新的征程,創造了重大工程的新業績,書寫著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篇章。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研發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核電型號,是幾代中國核工業人的夢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2015年5月7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在福建福清開工。“華龍一號”首堆設備國產化率達88%,實現了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等關鍵設備在內的411臺設備的國產化,并獲得700余件專利、120余項軟件著作權,實現核電技術與設備的獨立自主。
在目前批量化建設階段,“華龍一號”相關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一臺“華龍一號”機組每年發電約100億千瓦時,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
2023年2月,采用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兩臺核電機組正式交付巴方。這是“華龍一號”海外首個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充分展示了“華龍一號”技術的先進性。2024年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江蘇徐圩一期工程等5個核電項目。至此,“華龍一號”國內外在運在建機組總數達到33臺,已成為全球在運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
今天,四代核能以其固有安全性高、可持續發展、經濟性好等革命性優勢向人們展示著核能全新的維度。快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主力堆型,能夠有效銜接熱堆和聚變堆,可使鈾資源可利用率提高60倍,資源可利用時間從百年尺度提升到千年尺度,是我國核能熱堆一快堆一聚變堆“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一步。投身快堆研發50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一輩子堅定“快堆是國家需要的”信念,擇一事,終一生。2014年12月18日,中國實驗快堆首次滿功率并穩定運行72小時,標志我國全面掌握快堆核心技術。徐!也引領了一批科技人才進入一體化快堆核能系統研發領域,為核能“三步走”戰略的實現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可控核聚變又稱“人造太陽”,是未來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認為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終極答案”。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再次刷新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裝置運行紀錄,是我國核聚變能開發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向高性能核聚子體運行邁出重要一步。
除了研究千年能源、終極能源,中國核工業人還致力于追求核能的“永續發展”和“永久安全”。在我國綠色鈾礦大基地蒙其古爾鈾礦生產現場,全數字化的原地浸出采鈾工藝正在分秒不停生產著被譽為“核電糧食”的鈾。今年,我國規模最大天然鈾產能項目“國鈾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兩彈一星”精神這束光,將永遠激勵中國核工業人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永放光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