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糧食形勢是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即糧食供應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地區(qū)之間、糧食的結構之間差異很大,有余有缺
從來不把糧食問題當作“小問題”的中國,近年來糧食自給的問題漸漸開始為人關注。自去年我國糧食進口首次超過7000萬噸,今年上半年糧食進口上升勢頭繼續(xù)有增無減。對此,多位農業(yè)專家表示,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發(fā)展、國際國內糧食差價、大豆進口占比過高等多重因素造成了我國糧食在“九連增”的情況下,進口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并沒有受到威脅,但是在當前的“緊平衡”狀態(tài)下,中國需要未雨綢繆采取多種措施穩(wěn)定糧食自給率。
農村人口城鎮(zhèn)化影響深遠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進口大豆預報到港832.28萬噸,創(chuàng)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進口100萬噸,同比增83.6%。據了解,過去10年,中國糧食的進口依存度從6.2%增長到12.9%,翻了一番。
201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9億噸,與此同時進口糧食總量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7100萬噸。對此,農業(yè)問題專家、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認為,“糧食進口超7000萬噸”這個說法并不準確,這其中作為油脂的大豆進口量是5838萬噸,而通常所說的糧食主要是指谷物,去年進口量接近1400萬噸。
在他看來,我國進口大豆主要是榨油用的油脂大豆,所以并不能把這兩者簡單相加。總體看,我國大米、小麥等百姓傳統“口糧”進口的絕對額和占比都不高,在安全線以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中國目前的糧食形勢是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所謂“緊平衡”,指的是糧食供求的緊張關系,即基本能滿足需求,但地區(qū)之間、糧食的結構之間差異很大,有余有缺。
盡管糧食安全狀況暫時無憂,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認為,未來農業(yè)的任務仍將非常艱難。他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了“快速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中國糧食供求矛盾”。
陳錫文分析,在我國城鎮(zhèn)化過程中,每年1700萬農民進城成為市民。他們從以谷物消費為主,轉而消費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行轉化,間接地導致了糧食需求量的增長。
“而在未來,可以預見,無論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長、城鎮(zhèn)化以及膳食結構的改變,還是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都將使得生產增長與消費增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陳錫文稱。
保障糧食安全需綜合應對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由于需求增加以及我國對部分農產品實施保護性的收儲政策,目前國外糧食價格普遍低于國內。
“去年的進口本質不是糧食供需出現了問題,而是由于國內外的差價導致了進口的商業(yè)條件。”程國強認為,糧食貿易商覺得進口能夠掙錢,就有動力盡量從國外進口。
李國祥則表示,內外糧價差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糧食生產成本比較高,農業(yè)、農戶經營規(guī)模比較小,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這幾年都上漲得比較快。
不過,在李國祥看來,內外糧價差并不是一個大問題。“日本的大米價格是國際市場的8-9倍,甚至有的時候達到10倍,但是日本國內的大米自給率超過100%。”
他認為,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日本通過關稅措施將糧食進口管理得很好。“我國的口糧主要是小麥和稻谷,所以小麥和稻谷應該是我們迫切需要關稅、配額甚至非關稅的手段來加以管理。”
程國強則表示,我國必須明確今后糧食安全戰(zhàn)略目標。考慮到我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將繼續(xù)推進,適度地進口糧食對國內和國際市場來說都不是壞事。同時,我國還應該建立合理的糧食結構戰(zhàn)略。立足于國內的農業(yè)資源及有限的水土資源,堅決確保水稻和小麥的自給率。對于像大豆、棉花,還有植物油等非口糧供應的農產品,可以利用國外豐富的農業(yè)資源,全球布局采購。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耕地質量,好的土地往往用來城鎮(zhèn)化,這對我們糧食安全是一個很大的風險。”李國祥認為,中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無論如何一定要保住,未來還需提高城鎮(zhèn)化的質量,盡量少占耕地。
陳錫文則指出,未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科技創(chuàng)新,需要經營體制創(chuàng)新,需要國家的支持保護,需要形成完善的農產品體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