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國風國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重新詮釋與創造性表達,是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當前,國風國潮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突進,走進尋常百姓家,煥發全新生命力。
在11月15日舉辦的第八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應認識國風國潮中非遺的現實價值,把握國風國潮中非遺的發展規律,探索國風國潮中非遺的創新途徑。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達到20517.4億元,同比增長9.44%,預計到2028年將突破30000億元大關。傳統美學的代際傳承、民族文化的全球延展,國風國潮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消費趨勢和文化現象。
孫瑞哲介紹,國潮的興起離不開對非遺的傳承創新。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思維方式和創造想象,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技藝價值,是國風國潮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從傳統紋樣到色彩搭配,從工藝工具到廓形結構,從紡、染、織、繡、印到各民族服飾,一針一線間流淌著匠心,一經一緯中蘊含著智慧。紡織非遺在國風國潮涌動中創新實踐、傳承發展。融合盤扣、云肩、斜襟等傳統元素與刺繡、流蘇等傳統工藝,吳羅漢服、宋錦服裝、馬面裙、香云紗、改良旗袍,這些爆款品類,成為國人推崇的審美和消費潮流。
與文旅相映成趣,與文創相得益彰,與科技相互賦能,與展覽相輔相成,從電競娛樂到美妝家居,非遺的跨界融合也在廣泛深入發展。“這些創新實踐,讓紡織非遺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煥發新生,成為價值支點。”孫瑞哲說。
非遺元素的融入也為國風國潮產品提供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給養和靈感來源,成為價值和流量的重要端口。《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消費報告(2023)》顯示,非遺國潮消費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3年電商平臺上非遺國潮商品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73.2億元,同比增長37.7%,是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5倍多。
“把握時與勢,我們要正確認識國潮發展中非遺的價值地位和非遺傳承中國潮的牽引作用,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孫瑞哲說。
孫瑞哲建議,應把握國風國潮中非遺的發展規律。
第一,要在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的融合中發展非遺。當前,文化認同、情緒價值正在得到更多關注,體驗經濟、內容產業已成為通用的商業模式。全球超1/4的Z世代表示更愿為體驗買單。作為歷史承載,時代記憶、情感寄托,非遺大有可為。非遺是重要的IP來源,賦能產品創新、推動場景整合、實現價值創造。融入生活、點化生活,圍繞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創新產品服務,提升美學價值、情感價值、體驗價值和社會價值是非遺發展的重要課題。
第二,要在重點突破與系統推進的平衡中發展非遺。國風國潮不只是單品的風靡,一件的驚艷,應該更多發掘傳遞背后的文化理念和價值態度,應該形成持續的文化覺醒,系統的創新重構。目前,國潮國風中的非遺更多是以簡單元素的形式存在,還未形成具有獨創性和系統性的時尚風格。很多中國元素的風行,還是來自于國外品牌的推動。文化的發掘能力,風格的提煉能力、時尚的策源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要在區域特色與全球視野的統一中發展非遺。區域特色是非遺美學與價值的核心來源。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就是讓文化的這種區域氣質與個性表達的更充實、更飽滿、更鮮明。從產品、產能,到品牌、資本,中國紡織正全面進入“新航海時代”。安踏、歌力思等企業的全球并購整合資源,以純、江南布衣、森馬等品牌國際化布局設立分店,Shein、Temu等跨境平臺風靡海外,沙涓羊絨、海寧牧薩等中小企業開始進入全球奢侈品核心供應鏈。
如何探索國風國潮中非遺的創新途徑?孫瑞哲認為,應從“深度”創新、“活態”創新、“新質”創新上下功夫。
要“深度”創新。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錯綜,風情各異,絕大多數非遺并未被系統挖掘和深入闡釋。加強紡織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技法等研究,是實現非遺保護傳承和價值轉化的基礎工程。要系統、全面、有序、完整梳理傳承譜系、工藝流程、工具材料、存在方式等非遺信息,提煉知識體系、方法路徑和文化特征。推動從單一文化符號到系統性文化表達,從表層審美情趣到深層精神內涵的挖掘,增強文化主體性,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同時實現創新發展。提升策源能力,完善流行趨勢研究發布體系。
要“活態”創新。非遺是活態的,不是塵封的物件,是能動的實踐,活態表現為在應用、在傳承。非遺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審美和生活方式相融合,根據文化觀念的變化、社會階層的調整、需求結構的嬗變、活動場景的細分,進行產品創新、品類創新和模式創新,創造美學價值、功能價值和體驗價值。加強對非遺項目的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和愛好者。
要“新質”創新。應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規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新制造,應用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等新材料,推動非遺的創新發展。發展首發經濟,以首店、首秀、首展等形式推進非遺創新。要強化AIGC、AR/VR、元宇宙、3D建模等工具創新。依托豐富非遺資源,推動建立符合中國價值觀和東方美學的語料庫和大模型。探索“AI+設計”模式,以新的工具方法,推動生成式設計、多模態設計。此外,還要融入數字時尚,掌握流量密碼,打造大師、大牌、大事,構筑文化影響力,時尚話語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