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11月14日晚,第八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省海寧市許村鎮開幕。
為期三天的大會以“非遺傳承國風潮涌”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設計師、企業家、專家學者。
開幕式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兆華表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創新性地探索了在行業工作中傳承和應用非遺文化的工作新思路,過去七年,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平臺匯聚了越來越多執著于紡織非遺事業的傳承人、專家、學者、設計師和品牌商,大家共聚一堂不斷探索紡織非遺的現代設計價值轉換,也積累了100多位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和新青年致力于紡織非遺文化傳播和產品研發、設計營銷。通過紡織非遺大會平臺,積極推進了紡織非遺的產學研合作,推動了紡織非遺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海寧市委副書記、市長許紅蓮致辭表示,一直以來,以皮革、經編、家紡為代表的時尚產業是海寧的剛需產業、富民產業、根基產業。海寧始終把時尚產業作為“241”集群的首位產業來抓,皮革、經編、家紡產量分別占到全國的55%、20%、30%,其中家紡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第一。當下的海寧將因地制宜大力探索紡織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堅持科創賦能、數智賦能,推動時尚產業加快轉型、迭代升級。
經過40多年傳承發展,許村的紡織產業形成“家紡+服裝+數字”聯動發展的格局,已呈現“規模化、品牌化、IP化”的發展勢頭。海寧市許村鎮黨委書記許新峰表示,許村轄區擁有紡織經營主體1.5萬余個、企業3500余家、從業人員超20萬人。厚實的產業基礎是許村打響“好面料、許村造”紡織區域品牌的最大底氣;不竭的產品研發是許村打造“國潮時尚小鎮”的最大王牌。“近年來,我們將傳統織錦緞工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運用現代設備織造宋錦、云錦等紡織非遺產品,讓許村在國風面料新賽道上跑出了新風采。”新峰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介紹,浙江理工大學作為“百年絲綢學府”,在紡織非遺領域有著深厚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海寧作為中國紡織重鎮,在紡織非遺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他表示,浙江理工大學作為紡織非遺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愿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攜手共進,緊密結合紡織非遺傳承發展的需要,開展紡織非遺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全力建設現代紡織技術的創新發展平臺,讓紡織非遺與現代科技、時尚設計、智能制造等領域深度融合,共同推動紡織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推動紡織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為推動紡織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推進傳統文化與時尚經濟的同頻共融,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陳偉康宣讀了2024年紡織行業非遺推廣大使及新青年聘任決定。正式聘請12位在非遺傳承保護、融合創新、市場開拓、產業探索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非遺傳承人、企業家為“2024年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聘請10位代表性強、富有創新精神、具備服務意愿的青年人才為“2024年中國紡織非遺新青年”。
開幕式最后,“非遺傳承·國風潮涌”非遺服飾大秀上演。通過模特們的精彩演繹,大秀將中國紡織非遺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從“中國三大名錦系列”到“海寧地方特色工藝結合創新設計系列”,再到“中國華服與婚服系列”,展現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時尚魅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黨委副書記陳偉康,副會長端小平、楊兆華,原副會長、中國紡織非遺大會總策劃孫淮濱,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原一級巡視員、中國紡聯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曹學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楊柳,海寧市委副書記、市長許紅蓮,海寧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姚敏忠,海寧市政協主席周紅霞,海寧市委副書記、社會工作部部長、政法委書記呂忠飛,海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明松,海寧市許村鎮黨委書記許新峰,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特邀副會長、宏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國甫,海寧市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曹咬強,海寧中國家紡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殷曉紅等,出席了大會開幕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