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下午兩點,天津市大銅錢廣場便已人潮涌動。
11月的秋風挾著黃葉,吹過古樸的惠中飯店。忽然,人群中央走出一位著灰色長衫、拎著皮箱的俊秀青年。他站在原地張望了片刻,俯身詢問一旁的陌生人:“請問,您聽說過陳白露小姐嗎?”
“您知道她在哪嗎?”
得到答案后,青年澀然一笑,轉身離去,米白色圍巾隨風飄揚——別誤會,以上并不是哪部民國劇的拍攝現場,而是話劇《日出》在天津街頭的一場“沉浸式”演出。
老劇新演,我們看到了曹禺筆下百年前的天津往事與風土人情,在如今“新新”向榮的模樣。
天津市和平區大銅錢廣場,《日出》正在“沉浸式”演出中。劉越攝
惠中飯店下《日出》老劇新演
11月16日,“老街區里潮流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團的成員們來到天津市和平區金街采訪調研。復古“鐺鐺車”一路穿過繁華街景,富有歷史氣息的各色建筑令人目不暇接。
天津被譽為“話劇搖籃”“曲藝之鄉”。20世紀30年代,著名劇作家曹禺以位于天津的惠中飯店為背景,寫出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瑰寶《日出》。
當滿載記者的車輛停在惠中飯店樓下后,伴隨“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旖旎音樂,《日出》中那位風情萬種的“陳白露”華麗登場。黃包車夫拉著穿旗袍、執洋扇的俏佳人轉了一圈,獨屬于老天津的滾滾紅塵與紙醉金迷撲面而來。
天津市和平區大銅錢廣場,《日出》正在“沉浸式”演出中,“陳白露”驚艷出場。劉越攝
隨著劇情的推進,“張喬治”“潘月亭”“王福生”“小東西”等人物陸續登臺。向觀眾拋媚眼的花花大少、穿著粉西裝的油頭小生、嚶嚶哭泣的可憐孤女……不過兩三米的距離,讓演員的表演愈發生動鮮活,也讓觀眾愈發沉浸其中。
“你看看這邊,你看看那邊”“她進這個屋子里了”“搜!我看她往哪跑”……現場,幾位觀眾臨時客串起抓捕“小東西”的“打手”來,好好過了一把戲癮,引發哄堂大笑。觀眾忽而是欣賞劇作的看客,忽而又成為劇作中的角色,打破了觀看和表演的邊界。
而當陳白露站在二樓的露臺上,獨自剖白內心時,不少觀眾都紅了眼眶——“太陽出來了,黑暗留在后面,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
天津市和平區大銅錢廣場,《日出》正在“沉浸式”演出中。劉越攝
這段話,同樣是“陳白露”扮演者王知羽最喜歡的一句臺詞。“因為惠中飯店是曹禺先生創作《日出》的地方,能夠在這里演出這樣一個經典故事,是非常難得的體驗。每次演出到最后一段,望向飯店的時候,心里總是最感慨、最感動的。”
散場時,不少人熱烈討論起這場話劇的新穎特別來。和平區的居民劉大媽對記者說,第一次這么去看一場戲,沒想到自己也能化身“劇中人”,和主演們一起體味百年前的世情百態。
而作為“打手”的一員,大學生小趙給記者展示了“群演”的臺詞條。他笑稱,自己原本是周六過來湊湊熱鬧,看看演出,沒想到還接了個“有臺詞”的活。
“挺高興的,也很興奮,感覺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種參與感和榮譽感。”他直言,和常規話劇劇場不同,這里的互動感更強,觀眾的注意力也比較聚焦。
“因為大的話劇劇場里,可能有些人不是特別感興趣,就會玩手機。但在這里,大家都很專注地去看話劇,有一種沉浸感。”
“沉浸式演藝”助力文旅行業新發展
“沉浸感”三個字,道出了這一折《日出》,讓天津人文景區變身“城市劇場”的關鍵。
一眾主創對此有話要說。王知羽談到,“沉浸式”演出的優勢在于跟觀眾的距離拉近,打破了戲劇表演的“第四堵墻”,同時大幅提升了演員的隨機應變能力。
飾演“張喬治”的演員何子雨也是深有感觸,作為開場主要演員,他需要迅速拉動現場氣氛。放電、對話、拋媚眼,“張喬治”與觀眾的互動形式五花八門。而當西裝革履的他握住一位場外女觀眾的手,兩人現場“飆戲”互訴衷腸時,引發的起哄聲與笑聲經久不絕。
天津市和平區大銅錢廣場,《日出》正在“沉浸式”演出中,演員與觀眾互動。劉越攝
何子雨笑稱,一切技巧都是在摸索中實踐出來的。最開始,主創們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如此近距離的觀眾,嘗試過合照等方式炒熱氣氛,但都效果不佳。
“最后,我們決定以一個熱鬧的舞會開場,跟大家打聲招呼,營造氣氛。作為話劇演員,我們會用200%的熱情去面對觀眾,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的演出,讓更多人感受到話劇的魅力,也希望能夠為天津的文旅事業做出一份貢獻。”
近年來,新興商業業態興起,“沉浸式演藝”在文旅行業持續火熱。國慶假期期間,天津市順勢推出“無處不沉浸打卡CITYSHOW——戲劇之城國慶文旅”活動,圍繞天津金街、睦南公園、官銀號等人文景區,根據不同點位的環境氛圍與建筑風格融合不同戲劇元素,將城市打造成“戲劇沉浸式大舞臺”。
天津市和平區大銅錢廣場,《日出》正在“沉浸式”演出,圖為演員“謝幕”。劉越攝
其中,在惠中飯店旁邊上演的《日出》贏得了廣大游客的熱烈反響和積極參與,迅速“出圈”。為此,天津市政府積極回應網友的意見建議,將和平區金街大銅錢廣場打造為一個標志性的常態化沉浸式演藝區,每個周六和節假日(極端天氣除外)的下午2:30,《日出》等經典話劇都將在此上演。
“(這種方式)可以把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戲劇的方式傳遞給游客,讓大家愛上天津。”《日出》演出方、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陽曾表示,天津有很多特色景觀與建筑,如解放橋、李叔同故居紀念館等,“這些知名場地可以呈現出天津不同時期的故事,感受‘完整還原’版的戲劇。”
“盤活”老街區創新文旅表達方式
“沉浸式”玩法的“高歌猛進”,離不開天津市在文旅賽道的布局。
10月22日,天津市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會議暨全市旅游發展大會召開。會議明確,要加快建設都市型、體驗式、年輕態、人文韻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握體驗式需求,增加高水平、高品質供給,提升沉浸式、融入式體驗,加強精細化、文明化服務,順應年輕態趨勢,創新旅游產品和服務,引領消費新時尚,打造旅游休閑新熱點。
在此次活動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媒體團成員們對此深有所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金秋夜晚,在位于海河北岸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內,記者們參與進入到“叔同之夜”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中,通過主線劇情解謎、支線任務打卡等多種游戲玩法,了解天津特色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走進了叔同先生的一生。
曹禺故居里,《尋找戲劇家》的沉浸式演繹。劉越攝
曹禺故居里,沉浸式感觀戲劇《尋找戲劇家》正在上演。觀眾不再被動聽取講解員的介紹,而是蒙上眼睛,利用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還原角色,更加生動地了解曹禺先生的人生歷程和藝術創作成就,領略其家國情懷和精神風范。
此外,媒體團還有幸見到越來越多的天津老建筑、老街區“開門納客”的盛景。勸業場歷史文化街區經由有機更新、提質改造、招商運營,轉變成而今集傳統與新潮于一體的文化新地標;棉三創意街區在保留老廠房既有特色的前提下,導入娛樂、餐飲、文旅等業態,實現了工業記憶向文化創意的轉變。
著名的意風區更是實現“逆生長”,通過對名人故居的升級改造、“鐘書閣”等亮點項目的開發建設、提升街區顏值、引入更多消費場景等方式,華麗變身成為富有年輕力、煙火氣的青年活力聚集區。
意風區里,梁啟超故居迎來升級改造。劉越攝
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天津市成功將傳統街區與現代文旅相融合,打造出了一系列文旅消費新業態、新場景、新產品。這些變化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更為市民和游客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體驗。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天津旅游資源種類豐富,城市氣質特色鮮明,古今薈萃、中西合璧、開放包容。老街區里潮流新,在保護與更新的雙重奏中,天津的老街區煥發出新生機,成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更是未來文旅發展的生力軍。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自對歷史的尊重與珍視。天津老街區雖“老”卻“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書寫著文旅融合的新篇章,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