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11月16日,在工信部與上海市政府攜手舉辦的中國醫藥工業發展大會上,“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百強榜單”出爐,勾勒出2023中國醫藥研發最新版圖。
東部領航中部崛起 長三角、大灣區成亮點
“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百強榜單”出爐,長三角、大灣區上榜企業成亮點。
從區域視角來看,“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百強榜單”中,東部地區以6148.35分的總分,83家上榜企業數量,23.99%的百強企業入選率,穩居榜首,展現出強大的研發實力。東部地區在醫藥研發領域的領航者地位,不容置疑。然而,中部地區也不甘示弱,以74.35分的研發指數平均值勇奪桂冠,彰顯了其強勁的研發實力。東北地區雖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其15.79%的百強入選率僅次于東部地區,也預示著其巨大的發展潛力。
從區域集群的視角來看,長江經濟帶下游(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兩大亮點。長三角地區以2811.80分的研發指數總和及38家上榜企業數量,穩居榜首。而粵港澳大灣區則以74.60分的研發指數平均值和34.55%的百強入選率,傲視群雄。兩大區域集群的優異表現,為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百強榜單所屬區域集群分析
在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的平均值這一指標上,粵港澳大灣區以其卓越的研發實力與高效的創新機制,摘取了桂冠,京津冀地區則以緊追不舍的姿態,緊隨其后,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長三角)則以其深厚的研發底蘊,位列第三,展現了其在醫藥研發領域的穩健步伐與持續創新力。
恒瑞醫藥領跑 進步、退步榜單揭曉
“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百強榜單”出爐的同時,進步二十強榜單以及退步代表企業榜單也一并揭曉。這一系列榜單不僅是對我國醫藥企業研發實力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檢視,更是對醫藥產業未來發展路徑與趨勢的精準把脈。
醫藥創新賽道上,恒瑞醫藥、安圖生物以及信達生物實力領跑。
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排行榜上,恒瑞醫藥憑借其卓越的研發實力和創新能力,榮獲了綜合排名第一的桂冠。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恒瑞醫藥在階段性成果指數、最終成果指數以及研發質量指數方面的杰出表現。
緊隨恒瑞醫藥之后的依次為安圖生物、信達生物、春立醫療、信立泰、貝達藥業、恩華藥業、白云山、達安基因、迪哲醫藥、百濟神州、九強生物、新華醫療、以嶺藥業、四環醫藥、復星醫藥、百奧泰、易瑞生物、啟明醫療-B及石藥集團等。這些企業憑借其雄厚的研發實力與深厚的行業經驗,進一步鞏固了它們在醫藥領域的領航者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安圖生物憑借其在研發成果指數與研發支持指數上的卓越表現,穩居亞軍寶座。而信達生物,則以其階段性成果與最終成果的強勁競爭力,榮登季軍之位,其研發指數排名實現了40位的顯著躍升,最終成果指數上更是突飛猛進,躍居至第8名,實現了94位的顯著增長。
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百強榜單
特寶生物、我武生物和迪哲醫藥取得了顯著進步。
在醫藥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對取得卓越進步的企業給予充分認可、密切關注與堅定支持顯得尤為關鍵。在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進步前二十強企業榜單中,特寶生物、我武生物、迪哲醫藥、碩世生物、貝達藥業、啟明醫療-B、益方生物、科興生物、亨迪藥業、東誠藥業、萬泰生物、東陽光、金城醫藥、片仔癀、興齊眼藥、華東醫藥、莎普愛思、山外山、新和成、康恩貝以及珍寶島等企業均榜上有名。其中,特寶生物、我武生物和迪哲醫藥以其卓越的進步表現,榮登前三甲。
特寶生物以驚人的385名躍升,高居進步榜首,其研發成果指數更是實現了401名的顯著提升,彰顯其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卓越實力。我武生物緊隨其后,以304名的進步位列第二,這主要得益于其研發成果指數326名的大幅提升,同樣展現了其在科研領域的深厚底蘊。迪哲醫藥則以262名的進步躋身前三,這得益于其在研發成果與研發投入上的雙重突破:研發成果指數進步了263名,研發投入指數也取得了151名的提升。
普利制藥、愛朋醫療與邁克生物面臨的挑戰值得反思。
在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研發指數排序中,退步企業前二十強榜單上,普利制藥、愛朋醫療、邁克生物、艾迪藥業、透景生命、嘉和生物-B、康基醫療、翔宇醫療、海爾生物、沛嘉醫療-B、昊海生科、英諾特、江中藥業、拓新藥業、蔚藍生物、華蘭股份、基蛋生物、康方生物-B、之江生物、理邦儀器和泛生子等企業赫然在列。其中,普利制藥、愛朋醫療以及邁克生物三家企業的退步尤為顯著,位列退步榜單前三甲。
普利制藥退步了354名,這一顯著的退步主要歸因于其研發投入指數的急劇下滑,下降了428名,揭示了其在研發投入方面的不足。愛朋醫療退步了332名,這主要是由于其研發成果指數和研發質量指數的雙重退步所致,其中研發成果指數退步了250名,研發質量指數也退步了146名,凸顯了其在研發成果產出與質量把控上的雙重挑戰。邁克生物退步了328名,這一退步同樣源于研發成果指數和研發質量指數的共同下滑,其中研發成果指數退步了347名,研發質量指數也下降了222名。這些退步不僅為企業自身敲響了警鐘,也為整個行業提供了深刻的反思與啟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