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下,產業發展具有更加體現知識性、更加突出基礎性和更加呈現虛擬性等特點。我們應以實體經濟為支撐,注重創新引領性、協同融合性、開放競爭性和安全韌性,按照產業發展的戰略導向、未來導向、問題導向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設安徽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必須守好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當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安徽需要進一步合理調整產業功能定位。一是傳統產業要解決就業與居民收入兜底,保障“一份工作,一份收入”,促進居民收入與消費穩定增長,提升居民消費信心。二是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障高層次人才的持續流入的重要作用,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三是將未來產業打造成為安徽產業發展新名片,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加速集聚。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2023年,安徽傳統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8.2%,為吸納社會就業、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等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成本比較優勢逐漸減弱、技術引進合作空間逐漸減小、市場需求瓶頸難以突破、市場價格競爭日趨激烈等問題。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智化、綠色化改造升級。以“數智”“綠色”為關鍵詞,健全支持引導企業開展數智化、綠色化技術改造的有效機制,促進數智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明確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任務,開展數智化綠色化融合發展綜合試點,推動融合發展走深走實,推動融合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加強傳統產業基礎領域合作創新。數據顯示,2021年合肥市在長三角城市合作創新指數與上海、南京、杭州的差距較大,且安徽各城市的合作創新水平較低。應充分利用安徽科技創新優勢,加強傳統產業重點領域的共性技術合作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創新。三是培育質量標準競爭新優勢。應充分利用鋼鐵、水泥、家電、有色金屬等傳統優勢產業,注重先進標準的引領作用,引導企業提高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的能力,認定標準化示范企業,增強優質產品供給。
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融合發展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2023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2.9%,十年間年均增長15%以上,實現從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興產業聚集地的重大轉變。安徽應圍繞融合化和集群化發展,增強發展動能,促進集群躍升。一是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安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產業創新促進科技創新,面向產業需求,強化關鍵性技術、通用性技術的高質量供給,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制機制,持續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供應鏈長度、厚度、關聯度,增強產業發展韌性和安全性。二是推進新興產業與數字技術、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選擇規模較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如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集聚各類資源,創新機制體制,形成不同地區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融合發展。同時,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帶動集群內、集群間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合發展。三是加速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躍升。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如新能源汽車產量2024年上半年上升至全國第2位,合肥、滁州、宣城等地的光伏制造和儲能產業發展強勁。圍繞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推動創新服務支撐平臺建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發,重點推進產業創新平臺、公共服務、人才資源的布局,形成發展各具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強化產業集群“四鏈融合”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協同效應,促進集群躍升。
戰略性部署未來產業發展
未來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具有顛覆性、需求引領與創造性、發展的不確定性等特點。近年來,安徽省立足國家所需,重點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通用智能等未來產業,提出實施“7+N”未來產業培育工程。未來產業發展與成熟產業不同,發揮有效市場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更需要前瞻布局、科技創新和耐心資本。一是夯實創新策源基礎。未來產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打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構建兩類研究的全鏈條融通機制,支持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國有企業、高校院所等在基礎研究方面的考核機制,推進前瞻技術研發,探索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完善未來產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探索的容錯機制,實現從小試中試到大規模市場化的關鍵跳躍。二是完善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發展耐心資本。未來產業比其他產業更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更需要耐心資本。要完善政府、市場、科研機構等多主體的分層分類的投入增長機制,建立政府研發和產業引導資金與市場化投資基金聯動機制,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新體系。建立健全培育發展耐心資本體制機制,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轉向耐心資本,構建發展耐心資本的市場環境。三是注重未來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標準是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和關鍵所在。應充分利用在量子技術、聚變能源等多個原創性、基礎性研究的領先優勢,主導或引領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制定,協同推進產業鏈標準研制,強化標準對未來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