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正在從“增量發展”向“存量優化”階段轉型,企業正在大規模實施智能制造項目。11月20日,在第五屆中國鋼鐵工業智能制造發展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信息標準院黨委書記、院長張龍強認為,智能制造有利于鋼鐵行業提效降本、穩定產品質量、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因此數智化轉型升級現已成為鋼鐵企業布局的“新賽道”,把握未來發展新機遇的重要手段之一。
智能制造,標準引領。我國鋼鐵行業近年來積極參與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推進《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編制發布,在ISO立項全球首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領域國際標準“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指南”,重點研制《鋼鐵行業智能工廠評價導則》等重要標準并將其推廣應用。張龍強希望,未來鋼鐵行業智能制造領域的專家和企業繼續積極關注并更多參與到智能制造標準化的事業中來,將鋼鐵行業先進的智能制造成果轉化為標準,加速新技術在鋼鐵行業的推廣應用。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將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質量基礎支撐能力是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保障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海舟表示,新質生產力全產業鏈質量基礎支撐應以“科技創新鏈嵌入驅動,標準化鏈為載體基礎,數據鏈為有效依托,質量鏈推進產業創新升級”為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四鏈融合),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創新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全產業鏈質量基礎支撐體系路線圖:構建全產業鏈、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全域的質量基礎支撐體系;遵循研究設計合理性、生產工藝穩定性、產品質量符合性、服役性能適用性的質量基礎支撐技術路線;通過全域專業化合格評定為導引切入,以系列事實標準為基礎載體,以系列有效數據為依托,以系列(標準-數據-質量)點陣映射式創新驗證評定范式,實現全鏈條、無盲點、全要素質量保障。“提升質量基礎能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全產業鏈全域創新質量保障系統,形成新質生產力,將助力現代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王海舟強調。
數字技術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基座,而標準化正是連接新質生產力發展和數字化建設的一劑良方。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科技環保部處長、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盟執行秘書長符鑫峰介紹,截至目前,我國鋼鐵行業共發布了智能制造領域標準計劃160項(1項國際標準,11項行標,148項鋼鐵協會團標),其中發布67項。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一直致力于推動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將數字化轉型納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三大工程(超低排放工程、極致能效工程、數字化轉型工程),制定并發布了“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了“四三二一”總體目標。
未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將按照“抓基礎、謀突破、創機制、搭平臺、建標準、樹標桿”,從設計、研發、生產、運營和生態五個層面,推動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提檔加速,促進全行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天仁表示,福建省三鋼智能制造項目于2021年啟動,目前一期項目基本完成,智慧管控中心、智控中心、智能運營系統、大數據決策平臺、生態圈協同平臺等系統已搭建完成,成本管理、庫存管理、績效管理、工藝優化等方面的多個大數據模型應用效果明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