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海洋生產總值7.7萬億元,同比增長5.4%,海洋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在2024年11月5日,上海外高橋造船廠正式交付一艘全新建造的超大型海上生產儲卸油平臺船體。
這種超大型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簡稱FPSO,由船體和上部功能模塊兩大部分構成,集生產、儲油、卸油為一體,被稱作移動的“海上油氣工廠”。此前,全球僅有韓國、新加坡等少數國家擁有完整制造能力,造價動輒幾十、上百億元。
近年來,隨著海洋石油開發從近海轉向深海,我國已經具備根據不同油田、不同海域,研制不同FPSO的能力。從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到全球首艘智能FPSO,我國在深海裝備領域不斷突破。
向海圖強,船舶工業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我國已連續五年穩居全球海工接單榜首,表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中國制造正深耕蔚藍大洋,快速成為全球海工領域的中堅力量。
我國高端海工裝備發展也再次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8月13日,歷經兩天多的航程,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順利抵達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場。
這是全球首個在一個漂浮式基礎上安裝兩座風機的海上風電平臺。
風從海上來,越走向深遠海,臺風會越大,發展漂浮式風電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抗臺風。按照設計要求,“明陽天成號”具備抗17級臺風的能力。
在極端臺風條件下,漂浮式風機將面臨全方位的挑戰。智能化感知和控制系統,為“明陽天成號”打造了智慧的“大腦”和敏感的“神經”,使整個海上“巨人”能夠根據海況實時調整工作狀態應對臺風。
除了應對深遠海的風浪,如何降低成本也是海上風電不斷走向深遠海需要突破的瓶頸。“明陽天成號”的漂浮式基礎總重8000多噸,但這個平臺并沒有采用海洋工程中常見的純鋼結構形式,而是選用鋼混結構,這一改變不僅可以提高建造效率,還可以降低成本達50%以上。
“明陽天成號”如同海上的一座綠色能源工廠,每年預計可發電5400萬度,足以滿足3萬戶三口之家1年的用電需求。尤為重要的是,作為國家“十四五”重大能源科技創新示范項目,“明陽天成號”攻克了離岸100公里、水深100米深水區大容量漂浮式風電平臺核心關鍵技術,為海上風機走向深遠海提供全新的技術方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