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記者從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獲悉,近日,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組織撰寫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巴庫現場發布。報告梳理近年來中國制定和發布的重要氣候政策,盤點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57個良好實踐案例,從十個方面總結中國綠色轉型經驗和低碳技術成果,以期能助力中國的雙碳行動和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據了解,最近數十年以來,氣候變化急速加劇,全球平均氣溫屢次突破歷史記錄,2023年已經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一年,2024年極有可能成為全球平均溫升達到1.5℃的第一年。與此同時,全球海面年平均溫度屢屢創下歷史新高,多地海溫嚴重偏離正常范圍。伴隨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高溫、熱浪、山火、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長期影響事件加速演進,為人類文明的存續投下陰影。
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性擺在人類面前,亟需國際社會共同行動,制定并執行有效的應對策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大國,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于2020年9月做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后,政府、企業、公眾全社會迅速行動,以抓鐵有痕的韌勁推進“雙碳”目標,從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轉型成為重要貢獻者和引領者。為持續追蹤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相關進展,自COP28大會在迪拜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務實行動》報告之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CRAES)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再度攜手,系統梳理了最近一年中國制定和發布的重要氣候政策,篩選出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積極踐行雙碳戰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實踐案例,形成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雙語報告。
報告盤點認為,2024年中國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以應對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之間不斷擴大的矛盾,確保生態安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并行不悖。其中《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和《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等尤為重要,進一步確認了中國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和高質量增長的發展方向。
報告認為,加速全面綠色轉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關鍵舉措,是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中國率先提出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超過30%,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通過十年努力,中國于2024年基本形成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各省區市均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和“三線一單”為基礎的分區管控劃定。根據《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中國已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紅樹林地面積增長至302.7平方千米;全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
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工業碳排放占比高。報告專章總結了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委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的系列做法。據統計,中國近年累計淘汰落后煤炭產能10億噸、鋼鐵產能3億噸、水泥產能4億噸。同時,還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的應用,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
報告提到,自2023年以來,能源領域的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繼續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7.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54.7%。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繼續超常規增長,光伏和風電裝機已提前6年實現2030年12億千瓦的裝機目標。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中國貢獻超過50%,按照這一發展速度,中國可再生能源有望達成2030年增至三倍的目標,為全球能源轉型做出重大貢獻。
報告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到較高水平時,交通運輸排放往往成為最主要的排放領域。中國未雨綢繆,在排放快速攀升的階段大力推進交通運輸低碳轉型,汽車電氣化的快速發展尤為引人注目。202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累計為773.6萬臺,滲透率達到35.3%,其中上海2023年底超過40%,接近50%。海口市超過50%。2024年全國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大幅提速,7月歷史性地突破50%,9月達到53.3%,較2023年9月增長16.8個百分點。
城鄉建設碳排放量在全社會排放總量中占比逐步提高。報告發現,為推動建筑領域綠色轉型,中國在城鄉建設中大力推廣綠色建造方式,優化建筑用能結構。2023年新開工的保障房中裝配式建筑的應用比例達到80%。“十四五”前三年,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超90%,完成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超3億平方米。截至2023年年底,北方地區清潔供暖率達76%。
全面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降低碳排放的另一關鍵舉措。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節能增效,推廣節約用地技術,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進回收循環利用。推動企業節能降碳增效,通過設備改造升級,低碳產品設計和研發,實施智慧能源管理,推動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實施余熱余能的利用改造,在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有效減少環境污染。2023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較2012年累計下降約26%。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端的排放占比預計將顯著上升,必須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報告提到,中國著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推進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全國綠色產品認證證書共計發放了3.3萬張。推廣快遞綠色化包裝,減少二次包裝浪費,2023年全國使用可循環包裝的郵件快件超10億件,回收復用瓦楞紙箱超8.2億個。2023年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5486.5億元,同比增長14.25%;二手電商用戶規模為5.8億人,同比增長25.26%,勤儉節約循環利用成為新時尚。
科技創新是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報告盤點發現,近年來中國大力研發低碳技術,光伏發電技術快速迭代,風電、水電、核電技術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人工固碳端,中國積極開展CCUS技術研發與部署,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已投運和規劃建設中的CCUS示范項目達107個,具備CO2捕集能力約730萬噸/年。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共享科技資源和研究成果,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在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同時,積極倡導南南合作,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培訓。
綠色轉型離不開財稅政策和金融支撐。報告識別出中國已初步構建涵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以及碳金融產品在內的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體系。2024年一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超30萬億元,同比增長35.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5.9%。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都在30%以上。在此基礎上,一系列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還進一步向生態補償、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擴展。
記者了解到,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氣候治理中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國際氣候治理。報告指出,“非洲光帶”項目是中國落實《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的重要舉措,能解決至少約5萬戶非洲無電貧困家庭用電照明,助力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自給等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協同共進。目前,中方已推動與布隆迪、乍得等5個非洲國家簽署“非洲光帶”項目合作文件,預計將為近2萬戶非洲家庭提供用電。2024年以來,中美“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兩次召開會議,就落實《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實施各自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和準備各自2035年NDC展開討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