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央廣網、中國工業報、河南日報客戶端、河南日報農村版、頂端新聞、河南法治報、大河報、大河網、正觀新聞、鄭州晚報等媒體記者,鄭州大學、鄭州財經學院等高校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河南老字號協會相關領導組成的“河南報業全媒體行·弘寶汝瓷站”考察團一行20余人走進弘寶汝瓷文化園,沉浸式體驗汝瓷的制作工藝,近距離感受非遺之美。
據悉,此次活動由河南報業集團和河南省老字號協會共同發起,旨在圍繞“老字號企業應如何破圈”“老字號企業如何守正創新”“優秀的非遺技藝應如何傳承”“非遺如何煥新”等問題,為“中華老字號”——弘寶汝瓷未來的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雨后的弘寶汝瓷文化園空氣清新,風景宜人,考察團一行在范隨州與王振芳兩位大師的帶領下聽取了弘寶汝瓷堅持柴燒的意義,并參觀了院士工作站與科技成果展示廳,了解了現代汝瓷生產的全過程,還親手體驗了捏塑技藝,與汝瓷非遺技藝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技藝為根,文化為魂
范隨州向考察團介紹了弘寶汝瓷近年來的發展,他表示,弘寶汝瓷在發展歷程中,一直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致力于非遺傳承和發展。多年來,弘寶汝瓷以技藝為根,2017年與中科院葉大年院士合作建立了國內藝術陶瓷領域唯一一家院士工作站,2019年依托公司科技團隊建立了汝瓷行業唯一一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汝瓷新材料及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實現了為傳統工藝插上科技翅膀。
以文化為魂。弘寶汝瓷始終堅持以開放的姿態傳承汝瓷文化,2017年投資建設了弘寶汝瓷文化園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國家3A級非遺旅游景區、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河南省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建成以來,先后接待來自北京、鄭州及周邊地市研學旅行人員30萬人次,以研學教育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并喜歡汝瓷文化。
“常新”才能“長青”
王振芳向考察團介紹了弘寶汝瓷多年來的創新舉措,“常新,是弘寶汝瓷一直以來的追求。”從事汝瓷燒制以來,王振芳不斷探索新的工藝技術,在造型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將作品融合現代設計元素,線條簡潔流暢,既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又不失汝瓷的古樸韻味,作品“知味”系列專利作品《自在壺》在黃河流域非遺作品創意大賽獲時尚創新獎。2023年王振芳還榮獲得河南省企業“創新達人”、“創新榜樣人物”等榮譽稱號。基于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和對產品的不斷創新,使得弘寶汝瓷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為老字號的常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聚焦關鍵問題,為發展把脈問診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老字號企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突破傳統的發展模式,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關注?這是擺在弘寶汝瓷面前的一道難題。
座談會上,考察團成員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可以通過創新營銷方式、拓展銷售渠道、加強品牌建設等手段,實現老字號企業的“破圈”。
鄭州財經學院藝術學院書記張永表示,親身體驗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汝瓷的魅力,弘寶汝瓷作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可以與高校更多的開展合作,讓學生全身心感受汝瓷文化,親身體驗燒制過程,高校也可以在相關專業課程上引入汝瓷文化,畢業設計中也可融入更多中華老字號企業的特點,并現場邀請范隨州與王振芳到課堂上為學校傳經送寶,讓學生們感受中原瓷器文化帶來的震撼。
鄭州大學教授、非遺專家汪振軍就非遺如何傳播、如何加強與高校合作、如何講好河南故事、傳播中原文化給出了建議。優秀的非遺技藝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希望弘寶汝瓷通過加強人才培養、開展非遺教育、建立傳承基地等方式確保非遺技藝得以延續。同時,要注重創新傳承方式,讓非遺技藝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河南日報客戶端朱西嶺、正觀新聞張玉韓等媒體記者分別從中華老字號應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講述非遺故事,推動汝瓷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
最后,河南日報傳媒總經理助理申明貴從如何打造一個讓年輕人更能接受的IP形象;打造網紅打卡地吸引游客;改變固有的傳播方式;加強文化標識來呈現企業文化等方面提出寶貴建議。
“考察團是來給我們‘送經’的,弘寶汝瓷的發展正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時期,考察團各位專家的建言獻策無疑是‘雪中送炭’,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下一步,我們將依此為契機,做好汝瓷非遺的傳承與創新,讓老字號在新時代里綻放新光彩!”范隨州說。(陳蒙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