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商務部近日印發的《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于11月21日對外發布。《政策措施》提出,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優化跨境貿易結算、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吸引和便利商務人員跨境往來等9條措施,進一步促進外貿穩定增長。
《政策措施》指出,各地方、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緊緊圍繞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切實做好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工作,著眼長遠積極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各地方要加大力度推進政策落實,外貿大省要勇挑大梁,更好發揮帶動和支柱作用。11月22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有關政策措施。
出臺九條措施 促進外貿穩定增長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商務部同中央各有關部門、各地方密切協作、主動作為,廣大外貿企業創新發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整體保持了質量提升、數量穩定的良好發展勢頭。1~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6萬億人民幣,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2%,中國的出口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基本保持穩定。”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在例行吹風會上表示。
王受文表示,出臺《政策措施》是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的一項具體舉措。
“最近幾年,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從1995年—2014年這20年中,全球貿易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倍多,但是在過去十年,全球貿易增速比全球GDP增速還要低。今年以來,我國外貿保持穩定增長勢頭,但從8月以來增速有所放緩。”王受文介紹。
王受文表示,商務部對外貿企業經營情況進行密切跟蹤和調研,在調研中企業反映現在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外貿融資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企業在海運運輸方面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出臺這些政策也是為了緩解和解決這些外貿企業的困難。
為此,商務部會同外交部、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還有其他部門一起出臺了9條措施。具體來說,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對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這些企業的承保支持力度。加強外貿領域信貸投放,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優化跨境貿易結算。鼓勵金融機構幫助企業提升匯率風險管理水平。
二是培育外貿新動能方面。積極促進跨境電商發展。推進海外智慧物流平臺建設。探索建設跨境電商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海外的法務、稅務資源對接服務。擴大特色農產品等商品出口。指導和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外不合理的貿易限制措施,推動綠色貿易、保稅維修創新發展。
三是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方面。吸引并且便利商務人員的跨境往來,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支持外貿企業與航運企業加強戰略合作。加大對外貿企業減負穩崗支持力度,落實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
“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密切跟蹤外貿運行情況,研判形勢發展變化,抓好外貿領域政策落地落實,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拓市場,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支撐。”王受文表示。
加強政策協同 推動制造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體系
工業品在我國外貿中占比達九成以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下一步在推動工業外貿方面還有哪些政策考慮和具體安排?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負責人何海林表示,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今年以來,我國工業領域對外貿易發展速度較快,為穩定工業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為國際市場提供了優質供給,也為深化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何海林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強化政策協同,深化國際合作,努力為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貢獻中國的力量。
第一,積極引導推動企業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鼓勵跨國企業特別是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中試平臺、生產基地,共同推動產業的創新合作,推動國內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引導企業通過海外投資設廠、技術授權等方式因地制宜加強與海外企業的合作。同時,搭建多種平臺,引導中外廣大中小企業在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的同時,積極融入全球大市場。比如,2004年創辦的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至今已經舉辦了19屆,參展企業超過5.6萬家,達成合同意向金額超過1萬億元。
第二,多措并舉提高中國制造品牌的美譽度。發揮工業設計對質量提升的牽引作用,提高機電產品及其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支持中介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引導制造業企業有序競爭,提升工業品的產品質量。支持企業完善全球物流和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全球消費者的能力,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打造消費品名品方陣;加大品牌保護力度,維護中國制造品牌的形象。2024年,中國共有72家企業進入世界品牌500強的榜單,其中制造業企業有25家。
第三,大力發展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研究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和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大力發展智能物流裝備,推動在數據流動、商品溯源、電子簽名等領域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跨境電子商務規則,拓展數字貿易的新空間。同時,我們深入落實工業領域和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動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對接國際碳足跡核算和碳交易的規則,引導新能源產品滿足國外能源轉型市場的需求,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綠色貿易。
第四,努力提升企業“出海”服務水平。指導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在市場分析、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供有關國家政策法規、綠色認證、財會合規等一攬子服務。聚焦部分中小企業“出海”面臨的能力不足,渠道信息不暢、風險防范能力較弱等問題,組織服務機構與有“出海”意向的中小企業精準對接,提供專業化服務。同時聯合金融機構開展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為中小企業搭建平臺、對接供需。截至今年11月,以線上線下方式累計在海內外舉辦了近700場中小企業撮合對接會,幫助9萬余家中外中小企業拓展市場。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堅持開放合作,加強政策協同,推動制造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體系,實現互利共贏。”何海林表示。
何海林表示,產業國際交流合作,有利于加強技術共享、產業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實現共贏。一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始終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搭建交流平臺,倡導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著力推動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產業合作體系。
何海林表示,目前,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已經實現了“清零”。在電信領域,我們穩步推進電信業對外開放,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十項增值電信業務中的八項,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取消經營類電子商務等多項業務外資股比限制,批準2220家外資企業在華經營電信業務。
“我們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的機制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今年以來,我們先后與東盟、德國、意大利、巴西等24個國家、地區以及區域性組織開展機制性磋商交流,簽署了28個涉及工業、信息通信業、中小企業等領域的合作備忘錄,不斷促進工信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我們印發了《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管理暫行辦法》,在廣東、江蘇、浙江等10個省份分別批復設立15個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有效推動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和區域經濟發展。”何海林表示。
從營造開放包容產業環境角度。工信部舉辦了中非數字合作論壇、2024年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倡導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發展環境,合力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要求,持續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務實開放合作。發揮政府間多雙邊合作機制的作用,推動政策的協調和產業交流合作。積極支持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與國內企業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合作,為各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來華創新創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和保障。鼓勵制造業企業深化對外投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將我國的先進技術和標準推向國際市場。同時,將繼續擴大電信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好外資企業試點企業的管理服務,依法保護投資者的權益。也將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推動數字領域的深度合作,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何海林表示。
持續加大金融 支持穩定外貿發展力度
外貿穩定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幫助企業提升匯率風險管理水平,降低融資成本等,金融在支持外貿穩定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負責人劉曄表示,為支持經濟發展,人民銀行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性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降息、降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以及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市穩定發展等,這些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在金融支持穩外貿方面,人民銀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采取了若干措施。
注重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今年以來,一年期和五年期以上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下行0.35和0.6個百分點,引導包括外貿企業在內的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顯著下降。9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大概3.5%左右,比上年同期低0.31個百分點,處于歷史低位。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比如,持續加大低碳轉型的融資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條件的外貿企業設備更新、綠色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為交通運輸、倉儲等外貿保障相關行業的低碳轉型做好金融支持與服務。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35.75萬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綠色貸款余額5.78萬億元,同比增長13.4%。
持續提升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服務。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多措并舉,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指導金融機構基于實需原則和風險中性原則,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今年1-9月,企業外匯套保比率27%,新增的匯率避險“首辦戶”超過3.2萬家,中小微企業規避匯率波動風險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持續優化跨境人民幣結算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今年前三個季度,貨物貿易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8.9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5%,占同期貨物貿易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的比重高達26.5%,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降低了外匯市場波動對企業的影響。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配合商務部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金融支持穩定外貿發展的力度,推動對外貿易持續向好。”劉曄表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