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遼寧理工職業大學智能制造學院在院長黨總支書記張波、黨總支副書記宋坤的帶領下,驅車160多公里,赴葫蘆島市建昌縣棗木杠溝村進行慰問,為受災群眾送去由全院師生捐贈的27,587.20元資金,還有精心挑選的棉被、棉衣、棉鞋等大批御寒衣物。
一同前往的13名師生代表走在崎嶇的河床路上,看到被洪水沖毀的橋梁、道路、房屋、田地,正在各級黨和政府組織下進行修復或重建,見到等待搬入新居暫住在帳篷里的受災群眾,那生活的景象,那期盼眼神,那感激的淚水,那真誠的一躬,同行師生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幕幕場景,一個個表情,久久地縈回他們的腦際。于是在返回上班的第一天,學院就舉行了赴災區慰問師生代表的座談會,大家激動地講述著此次慰問的感受和心得,使得在一場意義非凡的慰問過后,參與者的思想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作為這次活動的主要組織者黨總支副書記宋坤深有感觸,“建昌遭遇特大洪水后,一直是我們心里牽掛的事。那里離我們只有160多公里,主要是那里的受災很重損失很大,更何況我們學校不少師生的家就在那。如何把愛心表達出來傳遞出去,一直是我們考慮的問題。說實話,組織師生捐款捐物,我是有顧慮的,但當聽到家住災區的安家寶老師說,現在家鄉正在修復和重建,但天氣漸冷了,一些受災群眾至今仍住在簡易的帳篷里,御寒成了很急的事。這更堅定了我們組織這次活動的決心,黨總支開會一致贊同這件事。當看到師生排起長隊,拿出手里的零花錢進行踴躍捐款時,當看到前去慰問的師生在現場流淚時,當聽到有的老師說,晚上才知道這件事,現在還能捐錢捐物嗎?我覺得這件事做得很值,不但表達了我們的愛心,還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這既是一次愛心的表達,更是一次思想的升華。”
“奉獻愛心,升華自我,與其說這里是一個表達善意傳達愛心的活動,不如說這是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的一堂生動的德育教育課。”院長張波感同身受。“我們所送去的錢物是微不足道的,但這份愛心的奉獻是十分珍貴的。到災區慰問所見所聞,有的是為群眾的困難所著急,有的是為群眾樂觀對待生活的態度所感動,更深的體會是,當我看到重建的一排排的嶄新漂亮的房屋時,又看到社會捐贈的大量錢物變為受災群眾的生活所需時,更看到村支書董少奇臨危受命、每天行走6公里路長期不回家為群眾辦實事時,我更加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溫暖,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來自人民群眾的樂觀和堅強,有了這些,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和戰勝的。這是我們應從中汲取的認識和力量!”
“我曾是一名軍人,這次活動我深深的為安家寶的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所感動。”喻鵬老師帶著軍人的氣質由衷地說。“這次活動安家寶老師是橋梁,更是紐帶,之所以選擇到棗木杠溝村,是因為安家寶老師家就在那里,更了解真實情況,他的父親為這次活動一家一家地走訪,了解哪一家最需要幫助,為我們選定9戶最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更難能可貴的是,家寶老師家里也是受災戶,損失也不小,但當領導把3000元錢遞到了他的手上時,他卻拒絕了,說還是把錢送給更困難更需要的家庭吧。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品質。我們需要很好的學習。”
“我們組織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應多選擇經濟落后的偏遠山區多走走,多看看”。同樣曾經當過兵,擔任輔導員的賀明老師這樣說。“我當兵時就在錦州義縣,現在脫貧了,但仍然是經濟比較落后,這次我們所到的村莊更偏遠更落后,我們應組織學生去體會,讓學生在比較中有所收獲,在變化中堅定信心,在困難中知道感恩和奮進。”
“我們應組織學生多到偏遠落后的地區去研學,接受心靈的洗禮。”主管學生副院長劉嘉媛深情地說。“我是在城里長大的,這次走了這么遠看到農村的樣子,特別是看到那個才4歲卻沒有媽媽的小女孩,父親又長年在外打工,只有和爺爺相依為命,看到她的臟兮兮的小手,怯生生的小眼神,還有表達不清的話語,我忍不住流淚。認識到不如體會到,由此我想到所帶的學生,更應該讓他們看看這些,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揚起理想的風帆,擔起社會家庭的責任,有一份愛心給父母,給他人,給社會,給國家”。
“這一次我被災區的變化感動了,也為鄉村黨員干部奉獻擔當所感染,我已申請入黨了”。作為學生代表高瑞澤說著自己的心聲。“我是城里長大的,沒有過過艱難的生活,這次慰問活動,我親眼所見到鄉干部為受災群眾辦實事,蓋房子,東奔西走,十分辛苦,特別是聽到建昌縣黑山科鄉小臺子村支書李清學為救三名小孩獻出50歲寶貴生命的事跡時,我更是感動,更加堅定了熱愛黨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我要積極努力,向黨組織靠攏。”
家在建昌災區的安家寶老師動情地說:“我是從那里走出來的大學生,當得知學院要到家鄉慰問的時候我十分感動。我知道家鄉比較偏遠落后,又遇到了這次大洪水,真的是雪上加霜,黨和政府施以大愛,給予錢款和物資,既解決眼下困難,又著眼長遠建設。我相信有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家鄉很快會好起來的。我的家雖不富裕,但家風醇厚,我爺爺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我爸爸傳承了爺爺的好品質,吃苦耐勞,有濃濃的家國情懷。我是喝著家鄉的水、吃著家鄉的飯長大的,能成為一名大學生,并成為了一名高校教師,首先我就想為家鄉做些事,以報答家鄉父老鄉親的厚愛,所以當院長提出給我家一些資助時,我謝絕了,比我家困難的家庭還有許多……我要好好教書育人,不辜負家鄉的養育,黨的培養,學校的關愛。”(韓麗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