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工匠“托舉”泰隆集團高質量發展近日,江蘇泰隆減速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泰隆集團)出臺了企業“勞模工匠”提升工作計劃,包涵了工匠人才培育、勞模工匠助企發展、加強職工權益保障等內容。旨在努力讓員工技能成才的步伐跟上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節奏,充分發揮他們的骨干作用,推動企業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多年以來,泰隆集團加快搭建人才成長階梯,持續推進勞模工匠培養的“個十百千工程”,不斷強化人才的“招、培、用、留”舉措,提升員工隊伍素質,激發員工愛崗敬業、積極進取的熱情。培養了一大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模工匠”,涌現了9名全國、省、市級勞模,21名省、市級工匠。其中,來自一線的技術主管孔霞當選為江蘇省黨代表、獲得“江蘇省勞動模范”稱號。職工凌建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圖為:孔霞(中)在和同事一道攻克減速機技術問題
30多年來,孔霞堅守在減速機科研第一線,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成長為集團的總工程師、全國減速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特別是近年來,她帶領團隊完成了核電循環水泵驅動齒輪箱、工業機器人用精密減速器等兩項江蘇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一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三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開發了模塊式硬齒面齒輪減速機、模塊化行星減速機、水力發電變速裝置、風力發電偏航變槳減速機、核電循環水泵驅動齒輪箱等多個減速機新產品。每年帶領團隊完成近4000份非標產品訂單設計,組織企業累計申報專利400多件,獲得授權專利342件,其中的發明專利58件。其中,她攻克了蝸輪蝸桿減速機熱處理硬度不夠、嚙合噪音大等技術問題,使熱處理合格率從65%提升到95%以上,僅此項就每年為企業節省400多萬元。她組織實施的核電齒輪箱技術方案填補了國內空白,成功贏得了第一筆近2000萬元的核電齒輪箱訂單,泰隆集團也成為國內首家生產核電循環水泵驅動齒輪箱的企業。“我將繼續帶領團隊為企業排憂解難,將自己的創新成果推廣應用,為客戶提供‘定制式’服務。”孔霞表示。
泰隆集團以精準匹配“勞模工匠”與企業需求、多維度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強化助企保障等三方面為著力點,以項目化思維推進“勞模工匠興企”行動走深走實。集團發布了思想引領、揭榜掛帥、技能提升、管理優化、師徒結對等“五張任務清單”,實現企業600多項問題需求與勞模工匠精準匹配,確保每一個項目落實到位、企業每一項需求得到響應。
從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到數控編程員、“江蘇最美工匠”、“全國勞模”,泰隆集團的員工凌建軍實現了華麗轉身,他深耕數控機床專業20多年,獲得首批“江蘇省技能大師”稱號。公司曾經承擔了國家減速機輕量化的課題,其中箱體的薄壁加工是一個難點。他與同事們一起調整加工工藝,重新選用刀具,控制了加工過程中的應力變形,穩步提高薄壁件加工的精度,使薄壁件箱體加工效率提高了30%,實現了輕量化橋式起重機起升機構減速器的自主設計制造,順利通過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課題驗收,建成相應的生產示范基地。在建設企業的臥式加工中心時,他與同事一起創造性地編輯了坐標系轉換程序,僅需一次校調,其余坐標系自動后臺換算,鏜桿自動伸出至安全位置。他增編了任意角度換算,完善了《坐標系轉換程序》,入選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和江蘇工匠人才創新成果展。
為解決一線操作工體力支出大、生產效率低等難題,凌建軍配合各生產區域搭建小單元柔性化生產線模式,使之前的一人一臺機床變為一人操作多臺機床。他前后培養了一批一人多技、一人多機的操作人員,釋放一線操作工近100余人,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他主導試點的生產區,產值由2017年9月的876萬元,提升到現在3月的2613萬元。他把自己長期積累的基礎理論和操作實踐知識的幾十本筆記,拿出來給工友們參考,在數控機床實際操作中,分享他的經驗,以實際行動為企業做好“傳幫帶”。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穩步提升減速機主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泰隆集團的“勞模工匠”們不斷挑戰高端產品市場。圍繞使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兩化融合推進轉型升級的課題,加快科技創新,積蓄發展后勁,培育新的增長點。
泰隆集團研發中心的周世才主持開發了機器人用全系列精密行星擺線減速器,完成江蘇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機器人關節用擺線包絡精密減速器研發及產業化》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課題《RV減速器數字化及高效精密制造》,解決了機器人工業“卡脖子”問題之一。著眼于國際市場進行產品創新,工匠李輝根據法國米其林公司生產工藝要求,自主設計開發CR-630高速外繞機,實現了7mm鋼絲繩無級捻距外繞,滿足了大規格特種工程輪胎鋼簾線的生產,產品獲得出口歐洲CE認證。他按照印度公司生產剎車線不銹鋼絲繩需求,設計開發了三種樣機雙捻機。(蔡建永 韓文潮)
請輸入驗證碼